侗家“草根记者”刘才洲
刘才洲在录制湘黔“四十八寨”民俗民风纪录片。
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20日电 5月7日至8日,为期一天半的天柱县新闻宣传工作会暨2015年第一期新闻通讯员培训会隆重召开。一位身材瘦削、头戴眼镜、年龄约摸50多岁的学员吸引了我。“开课”前他来得很早,“下课”时他走在最后,“上课”时他听得最认真,记得最详细,老师讲课的内容他记得清清楚楚。50多岁了,为何还来此学习?50多岁了为何学习得如此认真?带着崇敬与疑惑,笔者向周围的学员打探起他来,与学员的攀谈中了解到,他就是被天柱新闻界誉为侗家“草根记者”的刘才洲。
新闻是跑出来的
“他原来在县委宣传部工作过,在县民族局又当了20多年的办公室主任,对新闻是非常有感情的。2013年11月,他从县民族局退养后,跑新闻成了他打发时间的唯一方式。各级媒体上都有他发表的作品,他过得很潇洒。”学员吴厚征对刘才洲很是倾慕。为了打发退养后的闲暇时光,刘才洲依然时刻保持着强烈的新闻敏感性,不停地奔跑追逐。他不顾自己的身体,翻山越岭,爬山涉水,爬电杆、攀巨树、上悬崖。清水江考古重大发现、四十八寨歌节、抱塘窨子屋探奇、清水江天柱奇石、江东状元第、白市寺坪州吴三桂敌后辞兵、新舟宗祠群等,都曾留下他的足迹。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任何新闻消息都逃不出他的视线。天柱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歌节歌会等,都凝聚在他的照相机里,流淌在他的键盘上,他书写出了一篇篇弘扬正能量的优秀稿件。
据不完全统计, 两年来,他在县级以上媒体发稿上千篇,被省级及以上媒体采用600余篇,他的许多作品都被奉为佳作,《天柱县终结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湘黔共建团结桥》《“四十八寨歌节”是载体,民族文化得弘扬》《集中办学资源好,寄宿教育谱新篇》《“中国·凯里苗族武术演武大会”天柱县代表队誉满而归》《羊年年味浓》《天柱县开展义务写春联、拍全家福活动》等诸多视觉冲击力强、影响大的图片稿件先后见诸中央、省、州重点媒体,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了天柱县在各条工作战线上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和取得的工作成绩,提高了天柱县的知名度。这里面既包含着他对“跑”的践行,又体现着他对“精”的追求。跑中出佳作,只有他自己才能够深切体会。
不断学习才能写出好新闻
“我在贵州民族学院虽然学的是新闻专业,但知识也会老化,我不能吃老本。”刘才洲虽然退养在家,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他只要有空,就拼命学习,不断在报纸、网络上汲取营养,认真钻研新闻写作技巧,学习摄影技术,学习图片的后期处理,追求新闻的最高境界。这次前来授课的老师都是经济日报、贵州日报、黔东南日报的资深编辑记者,大好的学习机会,他岂能不来?他深知,只有不断学习,笔耕不辍,才能永葆新闻敏感性,自己的写作水平才有更大的提高,才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