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社节
齐唱社节古歌。(姚仕威 摄)
每年立春过后的第五个戊日,便是侗家的社日节。这天,居住在贵州黔东南天柱、三穗、镇远、黎平等地区的侗族,家家户户都煮“社饭”吃,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习惯。
传说,古时候有个皇帝,在一班贤臣呕心沥血鼎力辅佐下,励精图治,治国有方,让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一天,皇帝为了与这些功臣同享太平之乐,特用山珍海味备办了丰盛的酒席款待。席间觥筹交错,大家同乐,无话不说。皇帝便问贤臣:“今天与诸位爱卿同乐,哪样最好吃呀?”大臣们不是夸奖山珍味美,就是赞誉海鲜味佳。唯有管五谷名叫社的臣说:“皇上,什么都不好吃,只有饿才好吃。”社的话音刚落,众臣们哄堂大笑。皇帝听了社刺耳的话,心里很不舒服,认为社是有意戏弄他,一气之下,喝卫士把社拉出去杀了。社被杀,大臣们受惊吓,害怕至极,第二天个个卧病没有上朝。皇帝见重臣们都病了,自己也茶饭不思。侍者见皇帝病了,做了几道他平时最喜爱吃的菜,但皇帝却咽不下去。这时,他才猛然醒悟,社说的是实话,人只有饿了才想吃东西。可是,社已经死了,怎么办呢?于是,皇帝决定给社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这天正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就把它定为社日节。
社饭。 (金可文 摄)
社日节的头天,侗家人都要到野外去采集蒿菜洗净,切细,装进布袋,拿到清水里反复搓,搓掉苦味。然后,把蒿菜放人热锅用文火焙干,并加上少许切细的青菜,拌匀备用。同时,把糯米煮成半熟状,滤去米汤,再掺入备用的蒿菜、腌肉、花生米、干豆腐丁、猪油、食盐等,拌匀,上甑蒸熟,一道独特醇香可口的侗家社饭就制成了。
社日节,也叫“吃社饭”,还有的叫“吃赦饭”。每年侗族人民专门举行的祭社活动,是为了纪念敢说实话、敢讲真话、管理五谷春种秋收的大臣—社的。
上刀梯。(龙胜洲 摄)
注溪“社节”与交棍坳“社场”
注溪乡位于天柱县北部,距县城30公里,地处湘黔交界。其“社节”历史悠久,独具一格,是何年开始?因侗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记载无法考证。依据《幼学•岁月篇》有“立春五戊为春社”的论定,说明侗族“社节”源远流长。
注溪侗家,每年立春之后,从第一个戊日到第五个戊日,都要“忌戊”,即禁忌犁田、动土、挑水、挑粪、舂碓、推磨以及做针线活。民谣说:“一戊禁天地,二戊禁本身,三戊禁牛马,四戊禁阳春。”如是有利于农人身体健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过节这天,家家煮社饭,煎过年糍粑,传说吃了社饭、社粑可以封蚊子口,防其叮咬。社饭由大米、糯米各一半煮至半熟,再加入炒好的腊肉丁、大蒜、蒿菜、马葱、生姜调匀后,文火煮成,吃饭时每人饭碗上放一小块糍粑。社饭香软可口,油而不腻,冷热可食,老幼皆宜,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每年的社节,远近的亲戚朋友都要邀伴前来赶“社场”,看对歌、赛鸟、唱戏,届时人山人海,家家户户宾朋满座,猜拳行令,热闹非凡。
社日这天,孝服人家不煮社饭,但是有炒肉包在饭里为逝世不到三年的老人“挂社坟”的习俗,拿刀头(猪肉煮熟)、香纸、蜡烛、鞭炮到坟前扫墓,行鞠躬礼表示对亲人的缅怀,求得保佑,百事百顺,老幼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