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郭田水土好 酥李种成宝
06.07.2015 11:09
本文来源: 林业厅
4450余亩的总面积,水田仅200余亩,旱地不到400亩,是个纯山村,山、土、田比例,尚达不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标准,玉米、水稻是当地传统经济作物。
近年来,郭田酥李迅速发展,成为产值高于传统作物的特色产业。
7月1日上午,修文县小箐乡小箐村郭田自然寨62岁的村民严龙祥,清早和老伴采摘了一背篼酥李,匆匆“应付”早饭,便背着李子来到内侄孟波家,将一背篼李子以每市斤2元的单价,卖给远方侄儿孟波,一背李子57斤,卖得现金114元。
“桃子卖光,李子卖霜”。路旁的一棵树下,严龙祥放下背篼,介绍起郭田酥李。他不“抠”,不断挑选个儿大、满身白霜的李子,让记者品尝。
记者咬下一口,肉核自然分离,果肉呈金黄色,口感脆又甜。“完全成熟后,还有一股淡淡的地瓜味。”严龙祥补充道。
近年来,郭田酥李迅速发展,成为产值高于传统作物的特色产业。
【来历】 偶然“着陆”
聊起郭田酥李的来历,严龙祥说“我小时候就有了”。
上世纪50年代末,一位名叫宋子兴的驻村干部,从江苏引进几株李子苗在郭田种植,因引自江苏,名曰:苏李。
李子酥脆、肉厚核小、酸甜适度等特点,广受欢迎,名字也渐渐衍化成“酥李”。
引进的几株李树苗,长大后旁边不断发出嫩苗,被村民挖走,移栽于各自的房前屋后、耕地周边,几侏老树苗成了如同“母树”,代代相传。
循环往复,栽种面积宽了,村民吃不完,便背到小箐、修文县城等地出售,几十年下来,在修文、贵阳等地小有名气。
经多年“世袭繁衍”,已在郭田及周边的小箐、凤凰、夏家沟等地“子孙发达”。据估算,全乡酥李种植面积已超4000亩,年产量余40万斤,产值超100万元。
至于为什么要种在耕地旁边,严龙祥解释,是因为李树“傍肥”,耕地旁的李树挂果多,而单独种在山里,便不肯挂果。
【发展】 科技助力
“目前酥李的市价还可以,每市斤1.5元以上。”当地种植户梦信福说。这么多年,他首次请人剪枝,打药杀虫,李子挂果累累,压弯了枝头。
50岁的梦信福,早年家里的耕地旁、房前屋后也种着李树,满足孩子的馋嘴外,用于换点“盐巴钱”。正儿八经发展李子产业,则是2006年以后的事。
那年,政府部门提倡发展李子产业,农民出地,政府免费打窝、提供李树苗。
此后,梦信福家偏远的耕地里,陆续种下约1200株李树,目前挂果的约800株。
“以前很少管理,挂果多少,全靠天撑眼。”梦信福说,“从没当成产业做,同对待玉米、水稻一样费心”。
2010年,梦信福认识了马家桥农业中学的教师张振龙。
从此,梦信福遇到技术难题,随时电话请教张振龙,每年还要见几次面,交流经验。
品尝了郭田李子后,张振龙说梦信福:“端着金饭碗,到处讨饭吃。”劝他接受新技术,及时为树苗施肥、杀虫、剪枝、梳果等,加强管护,把现成的李子产业做好,“比干什么都强”。
去年底,梦信福听劝,请人对李树进行了剪枝、杀虫。
“看到大条大条的枝杈被剪掉,我真舍不得,不忍心看。”梦信福说。他当时想,把树枝剪得光秃秃的,还能挂果吗?
事实胜于雄辩,梦信福剪过枝、杀过虫的李树,比哪一年挂果都多。
他的李园里,套种着黄豆,也是因张振龙说“套种大豆固氮”,梦信福依计而行。
但梳果和施肥的建议,他还是没听,“舍不得”梳果的后果,导致“果小,卖不起价”。明年,他打算按照张振龙的建议,更科学地管护李园。
目前,每市斤收购价约1.5至2.5元,而去年因产量低,每市斤收购价达3元左右。郭田酥李同其他农产品一样,没能摆脱农产品量多价跌的“周期性规律”。
与梦信福的果实累累相比,不少农户的果树,因雨水多导致病虫害,没及时治理,落果严重,挂果寥寥无几。
而梦信福的800余株挂果李子树,保守一点,按每株收入50元算,效益超过4万元。看到梦信福的好收成,一些村民开始心动了,打算来年“加强管护”。
【提升】 齐心协力
2010年,郭田成立了“酥李种植合作社”。当年,自筹资金,办起了“郭田酥李节”。村民积极参与,敲锣打鼓,吸引上千人参加。
2011年,合作社申报的“郭田酥李”商标注册成功。10斤装的纸盒上,“郭田酥李”跃然纸上。
2012年,小箐乡政府出资,办起了全乡范围内的酥李“品果会”,客人现场采摘李子,游玩小箐风景点,一时游人如织。
30出头的孟盛,是小箐小学的语文老师,自合作社成立以来,作为会员之一,他想方设法为郭田酥李宣传、联系外销、沟通信息,能想到、用到的,他都用上了:QQ、微博、微信、电话……合作社的文字资料,他更是义不容辞。
郭田曾经是个穷山村,孟盛读大专期间,家里无力支付费用,靠勤工俭学才勉强完成学业。而这几年,家里的李子收入,年超万元,生活明显改观。孟盛估计,今年不会少于2万元。
邻村龙塘村夏家沟的汪发友等人,村民相互合作,从郭田引种酥李,学会了剪枝、梳果、杀虫等种植技术,实行大规模“计划生育”,亩产量达4000斤以上,按每市斤1.5元计算,产值约6000元,发展成真正的致富产业。
【期盼】 完善基础设施
49岁的颜代平种植酥李800余株,年产量超万斤,为了便于施肥、采摘等管护,他和附近的村民一起,凑钱租用挖机,修通果园的机耕道,以降低种植、采摘成本。
因没经硬化,一场大雨过后,机耕道“面目全非”,让他苦恼不已。
颜代平希望政府部门扶持郭田的机耕道、水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提高李子产业的种植效应。
郭田酥李种植合作社因为经费缺乏,没有能力外出考察学习、改良不了品种,更没有能力创品牌,开拓市场……
小箐村村主任胡开友介绍,从小箐乡进入郭田,路宽仅4米左右,大货车进不来,给运输带来了困难。
“因为路途远,村民沤肥、采摘、运输成本高,影响村民种植积极性。”胡开友说。
以李子为载体,举办几次活动后,郭田酥李名气大增,人们来到郭田,春赏李花、夏品酥李、四季赏美景,旅游也日趋火爆。
40岁的许仕瑛,在花月洞旁,租地建起了农家乐,兴建鱼池,供人垂钓,并进行示范养殖。
试营业半个月以来,在没做广告、没拉客的情况,营业额达到6000多元,这个金额,让他看到了农家乐的希望和前景。
眼下,许仕瑛和颜代文等村民忙着协商合作养鱼事宜。
他们发动村民自愿入股,在峡谷的河沟放养生态鱼,每股股金1000元,目前已有20多户村民表示了入股意愿。
“游客来了,可以吃上真正的土鸡、活水鱼”。加上郭田如此美丽,许仕瑛坚信,农家乐的生意会红火起来。
记者手记 发展产业需要“接地气”
修文郭田山多田地少,村民要致富,只能靠念“山字经”。
郭田人曾试图发展柑橘、蔬菜等产业,均以失败而告终。一个林业干部引进的几株酥李苗,则生命力旺盛,50余年不衰。
威宁同心属高山气候,适合种植冷凉蔬菜,比如反季节萝卜,“别人没有,而我有”,市场当然好。
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需要“接地气”,因地制宜、有特色,才会有销路、有“钱途”。
反观一些地方的产业项目,发展慢、见效缓,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产业不适合当地发展、村民没有积极性、不“接地气”也是重要因素。
如果政府部门因势利导,项目资金顺应需求,特色产业发展比“白手起家”,效果无疑会更好。
郭田村民提出加宽马路、建设机耕道、补充沟渠等;威宁的卯昌举,希望在建机耕道、水利设施上获得支持,哪怕土地流转费增加,他都愿意……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市场,依靠市场倒逼产业发展,也许比简单地发树苗、提供种植补助,扶贫效果会更“牛”。
本文来源: 林业厅
06.07.2015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