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互联网破解缺医难题
原标题:借互联网破解缺医难题
走下手术台,肿瘤专家王健生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拿起手机,打开微信界面,看看有没有须紧急回复的“同行提问”和“病患咨询”。
“微医朋友群”和“网上病友群”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主任医师王健生平日最关注的两个群,也是他亲自建起来的。
王健生想利用互联网,特别是“微医”的力量,为医生和病患建立起随时随地沟通的平台,及时为病人提供咨询和随诊治疗。目前,王健生的医疗团队已经坚持志愿活动17年,他们创建并坚持的“微医+义诊”新型诊疗模式累计使30余万人受益。
手机上的APP专家问诊群
近日,王健生发起的“义诊”活动,再次来到陕西省富平县梅家坪镇。
“义诊”现场,当了17年乡医的周秀秀填写了一份“医生信息提交表”后,正式成为“健康富平协作组”医生团队的一员。
通过微信“扫一扫”,周秀秀成功关注了公众号“乳线”。在这个页面中,周秀秀可以和其他加入的乡医一样,浏览并使用“专家团队”“病例提交”“预约专家”等功能。她还下载了“微医”APP,和一起来的乡医们讨论起使用方法。
梅家坪镇共有12个行政村、45名乡医。以岔口村为例,4名乡医服务3000多名村民,“因为条件限制,没法满足村民诊治大病的需求。”周秀秀说,加入微医群后,可以利用这个共同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及时联系王教授团队的专家,随时沟通、寻求帮助。
而对病人来说,王健生团队使用的微医APP,有医生咨询、智能分诊、院外候诊、病历管理等功能,医患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图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
“大家现在都用智能手机,对微信等APP并不陌生。”王健生在宣讲中告诉大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更大程度激活现有医疗资源、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这也将是今后医疗行业发展的趋势”。
17年乡间义诊的“五星”志愿者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要借助新技术,宣传医疗常识,带动更多人关注自身健康。”王健生表示。
至今,王健生仍记得多年前的一个患者。1998年,刚从学校毕业的王健生跟随老师到乡镇义诊,一名20多岁的农村妇女检查显示“肾功能异常”。当时,医嘱单上写明要用7天的药,但这个病人不以为然,3天后就停止用药。最终,病情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一个家庭从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那时起,王健生就决心利用业余时间,给农村的百姓普及更多的健康知识。
王健生的手机通讯录里,保存的乳腺疾病患者就有2200多名。翻开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载着从医以来治疗过的癌症患者情况。
这位由团中央等单位评选出的“五星级志愿者”,在周末、节假日,会带着自己的团队走进乡村、社区送医送药,17年来从未间断,受益人数达到30余万。
“很多被诊断患了‘绝症’的病人,都是因为发现治疗太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在对乡医举办的知识讲座中,王健生告诉大家,有必要尽早向群众讲明发病原理、治疗方法等信息,消除他们对疾病的恐惧心理。
乳腺疾病是高发病症,却至今未引起相应重视。在对梅家坪镇十八坊村的义务查体中,26名女性中仅5人乳腺健康,其余人存在不同程度问题,这些人大部分并不自知。义诊中,王健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大家如何用手机APP进行乳腺病预防,“不用花钱,就能请省城大医院的专家来为你的健康‘把脉’”。听完王教授的讲解,村民们纷纷鼓掌。
坚持公益原则 搭建志愿平台
我国有5%的医生,既承担了疑难病症的诊治,又承担着本应由大量基层医生完成的首诊工作。“这种结构性的医疗资源应用极不均衡。”王健生认为。
互联网云技术,可以使疾病的相关信息不再被局限于医院里和纸面上,而是实现自由流动、上传、分享,医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提升水平。
依托大城市发达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资源,王健生率领团队帮助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医院开展规范的肿瘤临床诊治。早在1998年,作为医院志愿者协会的筹建人之一,王健生就带着同学、同事,组织、参与各种志愿服务和义诊活动。
从最初的听众寥寥,到现在每场听众数百、上千人,该活动的名气越来越大。
2004年,王健生又发起成立了陕西省抗癌协会乳腺病防治协作组,坚持公益性原则,致力在省内各级医院开展乳腺疾病防治协作工作。目前,陕西107个区县已有86个区县的89家医院参与其中,医务志愿者队伍由10人壮大到4000余人。
“有人曾将互联网医疗比作‘移动互联的最后一座金矿’,在志愿活动开展过程中,搭建平台是我的主要工作。”王健生说,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他期望能吸引更多的同仁加入,使更多的基层医院、基层医师和患者从中受益。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