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9.06.2015  13:59

多彩贵州再添绿

   

贵州加榜梯田。资料图片 

  去年6月,《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获批。贵州成为继福建之后,第二个以省为单位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省份。

  一面是殷实的生态底子,另一面却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直面既要“”又要“”的双重挑战,努力探索资源能源富集的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的新道路。

   守住生态底线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走“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

  这是贵州生态环保的最新“成绩单”:森林覆盖率达到49%,全省石漠化土地年均减少约1.5%,44条主要河流监测断面达标率为81.2%,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生态环境保护见成效的同时,经济数据亮眼:今年第一季度,贵州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4%,是全国保持两位数增长的3个省份之一;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3元,同比增长11.6%,增速比全国高2.2个百分点。

  贵州全省国土面积的65.7%属长江流域、34.3%属珠江流域,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同时,生态环境脆弱,修复难度很大,石漠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2%、31.4%。近年来贵州经济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但总体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截至2014年底,贵州仍有农村贫困人口623万,占全国9%。

  守住发展底线,经济前行既要“”又要“”;守住生态底线,要继续保持天蓝地绿水净。有人担心,一边经济发展要“高歌猛进”,一边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是不是在“走钢丝”?

  “任何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不全面的。”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已经进入后发赶超重要阶段的贵州,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既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发展,同时又确保不破坏生态环境,走出一条追赶型、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守住生态底线,首要的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贵州坚持严格环境执法,探索建立赤水河、乌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层面公检法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专门机构,克服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不够的弊端。

  2014年10月20日,贵州省金沙县环保局因“怠于处罚逾期不缴纳排污费的企业”,被金沙县检察院告上了法庭。这是我国首例由检察机关提起、以行政机关为被告的公益诉讼案件。在生态环保执法司法方面,贵州屡有这样的创新之举。

   发展绿色产业

  紧绷生态环保这根弦,绿水青山的“底色”更加鲜亮

  进入遵义海螺盘江水泥公司厂区,整洁干净的道路和绿树成荫的环境,一改记者对水泥厂尘土飞扬的固有印象。

  一条体型巨大的金属管道正不停地旋转,“这就是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设施,日处理垃圾可达800吨,可处理遵义市2/3的城市生活垃圾。”公司副总经理余军介绍,这套设备可以在生产水泥的同时,“”掉城市产生的生活垃圾,为破解日益严峻的“垃圾围城”危机开辟了新路径。

  “一车车生活垃圾倒入全封闭的处理间,破碎后的垃圾又被送入水泥窑,高温处理后,每吨垃圾能产生50公斤的灰渣,这些灰渣可以作为水泥的原料。”余军说,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大约4万吨。

  “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秉承这样的理念,贵州一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手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多赢。

  贵州时时紧绷生态环保这根弦。贵州省林业厅厅长金小麟介绍,“从2015年开始,开展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造林绿化916万亩,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2000年以来,贵州连续14年实现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同时,水土流失面积平均每年下降1.08%。生态指标的“一增一降”,使贵州绿水青山的“底色”更加鲜亮。

  贵州省大方县滑石村曾因毁林开荒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因此得名“滑石”。如今的滑石村,入目都是满山郁郁葱葱的树林。历经15年努力,全村退耕还林面积达7814亩,森林覆盖率73.6%。

  长期在外打工的黄成钰,2001年回到滑石村,办起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里现在林下养鸡4万羽,养羊770头,养牛150头,养猪3500头……”黄成钰一一道来,笑容满面。2014年,滑石村人均年收入达到5960元,是2000年的4.7倍。村民们“不砍树,也致富”,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从与天抗争一年收个几百斤苞谷,到植树造林、调整产业结构赚个盆满钵盈,滑石村是贵州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的一个缩影。

   改革创新出动力

  推行第三方污染治理,干部要过三道“生态关

  仁怀市茅台镇,赤水河畔,水流清澈见底,时有鸟群临水翩飞而过。

  “看到池子里的鱼没有?这个池子里的水采用先进污水处理工艺,排出的工业废水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贵州华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经理王利峰向记者介绍说。华源环保科技公司是茅台酒公司污水处理系统的第三方运营公司,日处理酿造工业废水3000吨左右。

  去年3月份,贵州省启动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从第三方污染治理、流域生态补偿、环境保护问责等12个方面探索改革。在《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获批后,这项工作进一步提速。如今,赤水河流域仁怀、习水、赤水3个主要城市的污水处理,已全面推行第三方治理,努力将赤水河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美酒河、生态河。贵州省还计划将第三方治理逐步扩大到赤水河流域全部县(市、区)。

  在运用市场化手段治理污染的同时,贵州给各级领导干部戴上生态环保“金箍”。

  去年年底,贵州对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0个县,不再将GDP列入考核指标,相应地增加了“营造林任务保存率”和“森林覆盖率”两项生态环境考核项目。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贵州实施了“绩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生态损害责任终身追究”三项制度,用法律和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这三项制度被称为干部要过的三道“生态关”。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向改革要动力、要保障。”赵克志说。 (记者 郝迎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