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21.06.2021  01:10

搬进新房子 过上好日子

——贵州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张金林乘上幸福生活快车的“三部曲”。

  2018年7月,张金林一家从德江县潮砥镇阡门村搬入大龙开发区,他们的生活从此改变。

  张金林的新家——大龙开发区龙江新区,整齐的楼房拔地而起,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教育医疗服务一应俱全。

  热心肠的张金林不但成为同心社区的居委会主任,还成为了社区扶贫产业蛋鸡养殖场的负责人。“政府修建了厂房,带着我们外出学习,我们几个搬迁户合力投资建起了养殖场,现在运行平稳,只要肯奋斗,脱贫致富就近在眼前。”张金林说。

  为了让搬迁群众在新家“稳得住、能致富”,铜仁市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紧紧围绕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纵深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整合部门资源共创居安、业安、身安、心安的“四安家园”。

  在此基础上,大龙开发区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保障机制,搭建一批就业创收平台,实现搬迁群众人人都有事可做、有钱可赚,在安置区设立“劳务专业合作社”和“就业扶贫车间”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在各行政村打造扶贫产业基地,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弃土场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建立完整的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据了解,大龙开发区已累计发展扶贫产业19个。

  每天天不亮,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赵箐飞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完毕后,赶往她的“原汤砂锅羊肉粉馆”,张罗一天的生意。

  赵箐飞原来是七星关区八寨镇大兴村人,“我也想创业,想赚钱,但是农村条件有限,总得有人照顾家庭。

  3年前,赵箐飞一家搬进了柏杨林安置点。得知赵箐飞有创业的想法,社区干部立即帮她报名参加街道组织的厨师培训班。学成后,社区干部又帮赵箐飞在安置点附近租了个门面,做起了羊肉粉的生意。

  为解决启动资金的问题,在赵箐飞申请了3年无息贷款基础上,七星关区人社局为赵箐飞提供了5000元的创业补贴和6000元的长租补贴。如今,赵箐飞的小店经营得有声有色。

  作为贵州省单体搬迁人数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柏杨林共安置6372户29001人,其中有劳动力家庭5730户12766人。

  通过七星关经济开发区企业、扶贫车间、恒大配套产业、“10+N个一批”就业扶贫公益专岗、自主创业等一揽子促就业措施,据统计,毕节市一共搬迁有劳动力家庭6.23万户14.64万人,已就业13.4万人,占搬迁劳动力总数91.13%,基本实现安居乐业。

  做好搬迁后续扶持,大数据也在积极发挥作用。普定县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管理服务平台,涵盖普定县易地扶贫搬迁数据、分块建立工作库和数据台账,为普定县1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后续管理和服务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

  “我在智慧社区反映了楼道卫生问题以后,工作人员很快就联系了我,及时协调解决了我的问题。”普定县玉秀社区居民杨庆发说。

  “打开‘普定县易地扶贫搬迁服务公众号’,点击进入普定智慧社区,在问题反馈模块就能向社区反映环境卫生、就业等问题。”普定县生态移民局局长杜守勇说,只要是搬迁群众,通过身份证和密码就能登入居民平台,向搬迁后续服务大数据管理平台反映问题,社区收到反馈后,会及时对接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在就业服务上,大数据服务平台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普定县通过服务管理清单化、培训就业数字化,对培训和就业进行动态管理,已对6462个劳动力开展了创业、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截至2021年5月底,贵州省搬迁有劳动力家庭41.39万户98.49万人,已就业41.39万户90.77万人,占搬迁劳动力总数92.17%。

  此外,全省还做到了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就业等多个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全省安置点配套建成669所教育项目、440个医疗卫生项目,各类社会保障有序衔接,解决了38万人搬迁群众子女的就学问题,落实搬迁群众享受安置地低保12.27万户41.61万人。

  文化服务全覆盖,同步配套文化服务设施并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组织开展感恩教育12660场次、普法教育9551场次、市民意识教育10717场次(涉及97.29万人次)。

  社区治理体系全覆盖,安置区新批复设置街道办事处59个、选举成立居委会448个,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和警务力量覆盖率100%;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安置区成立街道党(工)委82个、党总支86个、党支部860个。(记者 刘悦)

[责任编辑: 栾小琳 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