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刘恩和:沿河县的“教育愚公”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6日电 刘恩和,男,土家族,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1949年出生于沿河县后坪乡茨坝村,在偏远山区从教多年,先后担任后坪乡茨坝小学老师、教导主任、校长。因靠肩挑背扛建起了茨坝完小,被誉为“教育愚公”。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离开了讲台,学校仍是我的家”
2007年,长期辛劳的刘校长因身患鼻炎癌,不得不忍痛割爱,暂时离开讲台,赴重庆肿瘤医院治疗。2009年底,病情稍有好转的他在医院坐不住了,便主动向医院申请出院。回到学校后,他又走上了讲台。2010年冬季,上级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便帮他办理了退休手续,劝其在家休养。
“退休后,他仍然每天按时到学校,走进教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听老师们授课。”现茨坝村小汪永江校长告诉笔者,“他始终心系学校,2011初,他主动请缨,担任了后坪乡的教育监督员,每天带病徒步行走30多公里路程,经常出没在后坪乡各学校,走进教室,听老师上课,给授课老师评课。”
“离开了讲台,学校仍是我的家”,刘恩和说,“我老了,来日不多,也做不了其他事情,就想多陪陪孩子们。”
2013年考入茨坝小学的毛老师告诉笔者:“刘校长给了我们正能量,他这么大年纪了,还心系学校,作为年轻教师,我们更应该把教育工作作为我们的毕生事业来做,以刘校长为榜样,学习他的愚公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
“我身体还行,想再教一届学生”
退休后,刘恩和住在离学校3公里的老屋里,一个人料理自己的生活起居。周末,他也不闲着,自己挖了几块地,种起了蔬菜。蔬菜熟了,他还隔三差五就给学校送些去。“多劳动,对身体恢复有好处嘛!”刘恩和欣慰地说道,“我的根在这里,每天能看到孩子们高高兴兴的在学校学习,是我最开心事情。他们能够学习成才,是我最大的期望。我留在这里,学校忙的时候,兴许还能搭把手。”
笔者问起他有没有想过出去走走,去大城市看看,刘校长回答道:“叫我离开孩子们,我还不习惯,离开了讲台,我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我吧,就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哪儿我都不想去。”“我拼音好,我想再教一届学生。学生也喜欢我,我每上一堂课都用故事、谜语导入,孩子们对我的课很感兴趣。”刘恩和对笔者说道,“我身体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你和上级领导说说,能不能让我再教几年?”
“我愧对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
刘恩和从教近40年,始终坚守教育事业,曾因为执着教育,被亲人乡邻视为另类,也因此一度与家人的关系很紧张。在条件十分艰苦的七十年代,没通公路,他身先士卒,背砖背水泥,硬是建起了一栋教学楼,学校的一砖一瓦都是他用汗水凝集而成的。
如今,他曾资助过的学子大多已经成家立业,有的常给他打电话嘘寒问暖,有的常去学校看望他,生病期间,前去探望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但大多数时候都被他婉言拒绝了。“孩子们有自己的工作要忙,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料理,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儿了,不占用孩子们的时间,好让他们有更好地投身工作,服务人民,也算是我间接的一份贡献吧!”刘恩和深情的说道,“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党和人民却给了我那么多荣誉,现在老了,不能做事儿了,觉得愧对党和人民,愧对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我现在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为后坪乡的教育尽一份微薄之力。”
淳朴的话语,发自心底的声音,是对一个执着于教育的工作者的最好诠释。(谭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