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全国比对寻亲:贵阳有了首个成功案例
本报讯 “二叔,我们来接你回家了!”3月28日,在贵阳市救助管理站,在筑务工的黔西人罗家兵时隔一年多终于找到走失的二叔罗传华。“一声回家”,不会说话的罗传华点了点头,红了眼眶。
这是3月23日贵乌派出所联合贵阳市救助管理站采集DNA全国比对寻亲以来,第一个找到亲人的案例。
53岁的罗传华是贵州黔西县金碧镇人,2015年2月初从黔西老家出走失踪。不会说话,不会写字,在街头“流浪”之际,罗传华被白云公安民警发现并送至贵阳市救助管理站。因为沟通不畅无法获得其具体身份信息,救助站以“无名氏29”作为他的临时姓名。
“初到救助站,我们把身体不适的他送去了云岩区第二人民医院医治,直到去年6月25日身体基本恢复后才从医院接出,托养在贵阳市社会福利院。住院的那几个月里,每次去医院看望,不会说话的他都会对着我们微笑、拍手。”贵阳市救助管理站管理科科长潘明说,每逢看到这样的场景,自己都希望能尽早帮助他找到失散的亲人,无奈多地走访都不见成效。
今年3月23日,结合民政部和公安部去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要求,“采集DNA进行全国比对寻亲”的方式让事情出现了转机。
一方面,贵乌派出所主动给首批17名长期滞留人员采集了血样,逐级上报后进行DNA检测,并录入全国失踪人口信息库与之前报了失踪案的家属报警人员信息进行比对;另一方面,这一创新做法也通过各级媒体广泛发布寻亲消息,以期家属获取信息主动认亲。罗传华正是通过第二种方式顺利“回家”的。
“在报纸上看到二叔的照片,我马上赶到贵乌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带我到贵阳市社会福利院进行核实。”罗家兵说,见面第一眼,叫了一声“二叔”,罗传华喉咙间一声模糊的“哦”让自己悬了一年多的心终于着了地。
而当听到民警转达“80多岁的老母亲还在家等你”的消息时,眼泪也无声地从罗传华眼角滑落。
临走之际,罗家兵把一面印有“真心为民,警系民心”的锦旗送给贵乌派出所,感谢派出所通过这一方式让自己获得失散亲人的消息。接过锦旗,贵乌派出所教导员曾荣宾说,“DNA比对寻亲的时间周期大概在一个月左右。在借助媒体等多种渠道发布寻亲人员信息的基础上,派出所还将继续对贵阳市救助管理站剩余的20余名滞留寄养人员进行DNA样本采集,并通过数据平台进行逐一比对,尽量帮助更多失散家庭找到失散亲人。”
(本报记者 黄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