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底 全省市场主体总量为179.74万户
贵州省商事制度改革彰显新活力 截至9月底 全省市场主体总量为179.74万户
近年来,全省全面实行注册资本“实缴制”改“认缴制”,“企业年检制度”改“年报公示制度”,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先证后照”改“先照后证”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加宽松的准入环境,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彰显了商事制度改革新活力。
全省每千人企业拥有量达11.03户 每千人个体工商户拥有量达40.25户
商事制度改革点燃创业热情
一组数据振奋人心:截至9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为179.74万户、注册资本总量为22030.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70%、47.51%。全省每千人企业拥有量达11.03户,每千人个体工商户拥有量达40.25户。
自2014年3月以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核心,先后启动注册资本“实缴制”改“认缴制”、“企业年检制度”改“年报公示制度”、“先证后照”改“先照后证”、“三证合一”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稳步实施,改革红利充分释放。今年1至9月,全省新设立市场主体23.19万户、注册资本4298.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9%、46.24%。
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我省先后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改革的意见》等政策,各地坚持把商事制度改革与“3个15万元”扶持政策、支持“百千万工程”、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为破解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准入难”“审批难”“政策落地难”“创业难”等问题创造基础条件。
今年以来,我省工商工作重点抓了五方面:一是继续深化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注册资本登记认缴制、年检改年报、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等改革,切实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全省平均每天新登记市场主体达917户。二是扎实推进“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2014年6月,我省在毕节市启动“先照后证”登记改革试点。10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改革的意见》,在全省推行“先照后证”改革,工商登记实行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化管理,执行国务院决定保留的34项前置审批事项。从2014年10月以来,全省共登记“先照后证”市场主体113046户、注册资本1257.87亿元。新登记“先照后证”市场主体占同期新设立市场主体总数的37.92%。三是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改革。2015年9月30日我省颁发了首张“一照一码”营业执照以来至10月20日上午12:00,全省已发放3142张“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四是落实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省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对各市(州)政府的年度绩效考核。今年上半年,我省市场主体2013年度年报率为86.15%,其中企业年报率为80.46%,2014年度年报率为86.91%,其中企业年报率为80.89%。五是积极开展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工作。已完成电子营业执照硬件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软件的二次开发工作,正在进行电子营业执照介质的招标采购、软件适应性修改和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应用集成系统的改造对接工作,将于近日发放电子营业执照。
不仅如此,我省工商部门运用“大数据”成果完善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建设,加快企业信用信息“全国一张网”建设。
2011年9月,我省搭建并投入使用贵州省企业诚信信息网,依托平台信息上传、比对反馈、信息查询、信息交换、信息公示等功能,实现了全省企业信用信息跨部门共享、交换,社会公众可通过“贵州省企业诚信信息网”查询贵州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降低交易风险。目前已征集、整合33个部门提供的各类企业信用信息1554万余条,有91万多人次进行访问查询。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出台后,我省建成了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贵州)。通过该系统,工商机关依法公示了注册登记备案信息、动产抵押登记信息、股权出质登记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结合贵州在大数据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纳入“云上贵州”平台建设。“贵州工商云”已于今年6月25日初步上云运行。
2.59万件上升到7.7万件
贵州实行商标战略5年跃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省工商局认真履行助推商标发展的服务和监管职能,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关注“三农”问题,发挥商标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国家工商总局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多彩贵州”等商标获得注册等。
截至9月30日,全省商标累计注册达到7.7万件,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97.23%。全省新增驰名商标26件,总数达到50件。“十二五”期间,累计认定著名商标1046件,目前,全省有效著名商标860件,比“十一”五期末增长65.07%。全省共有个31个县(区)拥有驰名商标,86个县(区)拥有贵州省著名商标。
近年来,我省为推进商标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保障,成立了贵州省实施商标战略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贵州省2006-2015年商标发展战略规划》、《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暂行规定》等制度,强力推进“一所一标”、“一县一牌”工作在全省实施。
省工商局积极构建良性商标保护区域协作机制。不仅与福建、江西、湖南等九省(区)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工商行政管理合作协议》,共同制定了《关于商标行政保护合作的工作方案》,还与云南、四川、陕西、内蒙古、西藏等十四省(市、区)签署了《西部地区商标行政保护协作协议》。
一直以来,我省各级工商机关大力开展商标知识的宣传和培训,着力提高企业和企业法人的商标意识,深入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企业、个体工商户指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企业解决各类商标问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2013中国(大连)驰名商标及地理标志精品博览会”、“2014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商标节”等,帮助“黔企出山”,展示我省特色商品,宣传我省自主品牌,促进我省特色产业发展。2011年,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荣获国家工商总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中国商标金奖”——商标运用金奖。
在积极主动帮助企业维权中,省工商局先后开展“都匀毛尖”证明商标专项整治行动、“赖茅”商标专用权保护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特别是针对近年来侵犯“老干妈”注册商标的案件不断发生,先后赴四川、福建、浙江等省市,端掉了一批侵犯老干妈注册商标的窝点。
当前,推进农产品商标品牌建设刻不容缓。省工商局积极发挥商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功能,推动农副产品品牌化经营,推广“商标+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涉农企业的市场整体竞争力。同时,推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文化服务业商标发展。“十二五”期间,我省地理标志注册商标达49件,新增35件,较好地解决了我省优质农产品有“品”无“牌”,有市无价、增长不增收等问题。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支持农产品注册商标和争创驰、著名商标。坚持把鼓励、引导、支持农产品注册商标作为服务“三农”工作的重点,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农产品商标9964件,达到15778件。
全省注册商标快速增长
截至2015年9月30日,我省商标累计注册达到77259件,比“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底(25993件)新增51266件,增长197.23%。
驰名、著名商标创建实现重大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省新增驰名商标26件,总数达到了50件,比十一五期末(24件)增长了108%。“十一五”期末我省著名商标为521件,“十二五”期间累计认定著名商标1046件,截至2015年9月30日,有效著名商标860件。全省共有个31个县区拥有驰名商标,86个县区拥有贵州省著名商标。
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产品商标累计注册数为5784件。“十二五”期间,新增农产品商标9964件,截至2015年9月30日,农产品商标累计注册数达到了15778件,占全省商标注册总数的20.42%。五年来,新增地理标志注册商标35件,截至2015年9月30日,我省地理标志注册商标达到了49件,全省共有38个县拥有地理标志,较好地解决了我省优质农产品有“品”无“牌,有市无价、增长不增收等问题。
52.02万户到179.74万户
全省市场主体“乘法”倍增效应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10月19日,记者从省工商局获悉:全省市场主体11年间从52.02万户增长到179.74万户,特别是不到两年,就实现了从100万户到160万户的大跨越。2015年1至9月,全省新设立市场主体22.3万户,注册资本2465亿元。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全省工商系统坚持“12345”工作思路,坚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核心,着力做好行政审批“减法”和服务效能“加法”,全力优化市场主体准入环境。2004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2.02万户;2012年底突破100万户,达到109.93万户;2014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61.18万户。2011年到2014年,全省注册资本总量年均增长达到39.64%,高于全国同期增速。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五个到位”诠释了贵州工商人立足工商职能,勇于创新发展思路:
——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到位。通过逐年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从2003年前的57项减少到2015年的7项(均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由省级工商部门审批),减少87%。非行政许可事项已全部取消。
——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位。在7项审批事项中,除烟草广告登记由省工商局实施外,其余6项通过委托方式,下放到市县局实施。
——审批时限缩短到位。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办理由法定的15至30个工作日缩短到5至7个工作日办结,名称预先核准由法定的10个工作日缩短至当场办结,广告经营许可证和固定印刷品广告的审批办理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办结等,同时对外承诺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60%以上。
——服务效能提升到位。全系统从2008年起在注册窗口登记实行“三通”服务机制。从2013年起,全面推行“审核合一”制,把原来四个环节完成的审批程序减少到1个环节办结。2013年底,省工商局首批入驻贵州省政府网上办事大厅,2014年9月底完成升级改造,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提供极大便利。2014年10月1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省级工商注册窗口于2014年12月8日如期进驻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共受理各类业务10596件(业务量在政务中心处于前三位),当场办结率98%。在省政务服务中心每月的考评中,工商窗口都获得了“红旗窗口”荣誉。今年已获得省级“五好”党支部和省直机关典型示范党支部荣誉。
——实现工商机关行政事业性“零”收费。从2013年1月1日起,全系统已全面停收了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
另外,在大力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的同时,全省工商机关不断强化市场监管、消费维权等工作,全省市场秩序总体趋好。2003年以来,全省没有发生因为假冒伪劣农资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造成农民损失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因监管执法不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消费领域重特大群体性投诉案件。
市场主体11年间取得了从50万户到179.74万户的“乘法”倍增效应,截至2015年9月30日,全省市场主体总量为179.7424万户。特别是不到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从100万户到160万户的大跨越。
2004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2.02万户;
2012年底突破100户,达到109.93万户;
2014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61.18户。
2011年到2014年,全省注册资本总量年均增长达到39.64%,高于全国同期增速。
2015年1至9月,全省新设立市场主体22.3万户,注册资本2465亿元。
截至9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为179.74万户、注册资本总量为22030.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70%、47.51%。
7.5万户微企拉动民间投资89.46亿元
“3个15万元”政策探索出贵州特色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之路
“创业不用去远方,贵州就是好地方。”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累计扶持微型企业74685户,拉动民间实际货币投资89.46亿元,带动就业40.93万人。
据了解,2012年,我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出台了“3个15万元”优惠政策,由省工商局牵头负责,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3年来,我省探索出富有贵州特色的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之路。
经过3年多的努力,贵州省创新整合各级各部门政策资源,基本建成“3+N”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政策体系。
“3个15万元”扶持政策是指对创业者创办微型企业实际货币出资达到10万元、带动就业5人以上,政府给予5万元的财政补助,15万元的省以下税收奖励,15万元的银行贷款支持。
省工商局副局长、省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丁琨介绍,“N”即为“3个15万元”基础上的各类政策的叠加使用。每年工商部门牵头扶持发展2万户微型企业。
目前,全省已将相关部门在用地保障、产业支撑、资金支持、市场拓展、“零”规费、信用激励等方面的政策资源纳入扶持政策体系,集中定向投放给微型企业。全省各地各部门在安排涉企项目和专项资金时,对微型企业适度放宽条件。
截至9月底,全省累计兑现微型企业财政补助资金34.71亿元,帮助微型企业融资贷款39.97亿元,免费培训微型企业创业者6.52万人。微型企业每年解决了10万人以上就业。
在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中,省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全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微企办统筹协调、工商牵头推进、部门协作配合工作机制。
抓责任分解上强化“上下联动”和“左右联动”,落实各级政府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主体责任,省、市、县三级逐级签订责任书,确保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责任落在实处。。
省微企办创新出台了贵州省扶持微型企业发展贷款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奖代补”贷款风险补偿机制。3年多来,承贷银行共向微型企业贷款36.71亿元。
打捆贷款机制破解贷款难。全省实施“黔微贷”商业贷款新机制,即通过县级微企办分期将微型企业打捆推荐给承贷银行,承贷银行统一审查、集中放贷。整合就业小额贷款、扶贫贷款等政策性贷款资源,按照先政策贷款后商业贷款顺序,将“黔微贷”商业贷款和政策性贷款组合运用。
风险补偿机制破解不愿放贷难题。全省每年提取1亿元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作为风险补偿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承贷银行贷款风险损失给予补偿。同时,设立风险管控线,明确承贷机构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超过6%时停止发放贷款,从而实现了对贷款呆坏账风险的有效管控。
全省各地围绕扶持微型企业低成本经营、低风险发展、低障碍做大的目标,着力优化微型企业后续成长环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共有552户微型企业转型升级为中小企业甚至大型企业,共计实现产值12.4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万元的企业达58户。
“互联网+服务”帮助拓展市场。省微企办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微型企业拓展市场,邀请专业公司举办微型企业专场电商业务培训会,引导微型企业“触电上网”,运用电子商务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创新营销模式,拓宽市场销路。
“入园+抱团”推动集聚集群。省微企办结合全省重点实施的“5个100”工程和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支持微型企业入园区,进标准厂房,向示范小城镇、城市综合体和旅游景点集聚。推进“大手拉小手”活动,引导微型企业主动融入产业链配套体系,形成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微型企业配套的产业链条。
“需求+特色”构建众创空间。省微企办探索构建集前期培育、项目孵化、后续帮扶为一体,覆盖微型企业孵化、发展、壮大全过程的扶持体系,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培育大学生微型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为创客团队提供免收场地租金、免费WIFI和公益创业100万资金的支持。目前,孵化基地入驻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开发等微型企业11家。 (作者:金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