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岩脚古镇展现新风貌

09.02.2015  13:38

  在六枝特区岩脚镇原党委书记幸雪梅印象中,她刚就任的2011年,岩脚镇的财政收入不过500万元,直到去年她履新离开,财政收入也才刚刚跨过千万大关。

 

  可就是凭借这不到千万的“家底”,岩脚镇恢复古镇、打造新城、集聚产业,现代化市场综合体、星级农贸市场、高档温泉度假区……一个个“奇迹”轮番登场,撬动了超过10亿元的投资,实现了千年古镇的漂亮“逆袭”。

 

  接受采访时,镇长袁达平用了“改革”和“市场”两个词语来回答记者。在他看来,岩脚镇变化的最大启示就是用改革的思维整合资源,用市场的法则招商引资。

 

  在70岁的王永祥老人记忆中,岩脚虽是千年古镇,可早已没有多少古镇风貌了。“贴着白瓷砖的楼房一栋栋起来,连大街都被水泥硬化了。

 

  比老人还急的是岩脚镇党政班子,在他们看来,一个千年古镇的消失,将是不可饶恕的。镇里面粗粗算了笔账,初步恢复旧有徽派建筑风格,大数要4500万元,“兜里面就这仨瓜两枣,怎么办?

 

  办大事必须要整合资源。

 

  岩脚镇积极争取支持,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所有项目资金打包,发现还缺口1000万元。

 

  是倾尽政府财力“毕其功于一役”?还是“有多大锅下多少米”?一时间议论纷纷。

 

  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岩脚镇跳出了思维局限,大胆改革,利用镇里没有充分利用的零星土地出让,换取建设资金,填补了建设缺口,上演了一出“土地生财”的好戏。

 

  比古镇建设气魄更大的是新区的开发。

 

  按照规划,到2020年岩脚镇中心人口将达到7万人,无论从容纳能力,还是从古镇的保护开发来说,建设新区势在必行。

 

  有了之前的经验,这一次,岩脚镇的手笔更令人瞠目结舌——与贵州山林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将800亩的新区建设“发包”,最后政府与山林公司进行土地收益分成。

 

  谈及这个合作,岩脚镇党委书记金剑表示,只要能发展地方经济,最大程度上打造群众幸福家园,政府应该放弃“大包大揽”的习惯,换取新区快速推进。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短短一年多时间,新区已经初具规模,主干道、辅道等路网基本建好,等待铺沥青,

 

  相应地块也平整完毕,一个高标准的新区正“呼之欲出”。

 

  “改革的思维,市场的运作。”在岩脚镇“奇迹”背后,除了突破一个个“篱笆网”的改革,更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有力推动。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农贸市场项目。

 

  位于新城大道旁的农贸市场原本土地价值大约200万元,一度也曾有人建议出让以填补政府财力的不足。议案刚提出就被否决掉,原因是政府准备在此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农贸市场,填补城镇功能空白。

 

  细细算账,一个高标准的农贸市场建设资金大约要2000万元,仅靠岩脚自身的财力肯定不够。可已经习惯了从市场运作中寻找发展机会的岩脚党政班子并不着急。

 

  他们通过招商引进了贵州增靖隆房地产开发公司,由该公司一手打造高标准的星级农贸市场,建成后的187个摊位全部交给政府经营,农贸市场之上的12000平方米房地产归增靖隆房地产开发公司。

 

  如此这般的市场运作,远不止一例。

 

  被称之为“六枝北部商贸中心”的市场综合体,拥有县级医疗条件的民康医院等等千万级的项目都是岩脚镇“市场运作”下的产物。

 

  记者在采访中,听闻一件事情:岩脚镇在廉租房建设中,把所有沿街的廉租房都升了一层,最下面一层全部改做门面出让,轻易地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如此这般的改革勇气和市场意识,难怪岩脚能用不到千万元的财力“运作”出超过10亿元的“买卖”。

 

  【记者感言】

 

  采访岩脚,感触良多。

 

  一个“穷旮旯”,无中生有、借力使力,靠着500万元的“本金”,做起了10个亿元的大买卖,如此市场运作能力,令人发自心底佩服。

 

  细细梳理采访笔记,记者突然发现,岩脚镇的变化并不是“奇迹”,而是用改革保证可持续发展,靠市场实现资源合理调配的必然结果。

 

  岩脚镇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的方向,那就是“向改革要动力,问市场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