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开启大抓基层党建新常态
新华网贵州频道3月20日电 近年来,六盘水市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线,主动适应党建新常态,突出抓基层、打基础,创新推出联村党工委建设、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及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措施,在全市形成重视基层、大抓基层、夯实基层新常态。
村级党工委“联”强村
水城县发耳镇双井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村里人均收入达7200元。本着“以强带弱”的原则,发耳镇将双井村与河坝村、木角寨村联合组建发耳镇双井片区联村党工委,整合各村优势资源,把优势资源、优质人才利用起来,改变了3个村各自为政、发展不均的状况。近年来,六盘水市本着“地域相邻、功能互补、因地制宜、共同发展、尊重民意”的原则,在不改变行政村区划、建制和保障村民自治的前提下,采取以强带弱、资源互补、产业集聚等形式,在本乡镇或跨乡镇依托中心村设立联村党工委,实现党建共抓、发展共谋、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截至目前,全市新组建联村党工委21个、产业党总支10个、产业党支部118个、产业党小组968个。
同时,建立健全联村党工委的议事规则、决策监督程序、资金资产管理制度和统筹协作机制等,提高联村党工委运行的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六枝特区岩脚镇高桥片区成立联村党工委后,一班人员主动出击,积极协调配合镇党委政府争取从六六高速公路高桥匝道口重新修建一条总投资约1400万元长3.9公里的滨河大道,目前该条道路已完成60%的工程量,正在进行路面平整工作。
队伍职业化管好村
“建立村干部报酬、村级办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将在任村(社区)干部人均报酬每月提高到1000-2100元,健全完善在任村干部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制度,按时足额发放离任村干部生活困难补贴。”钟山区大河镇党委书记孙昌盛说道。近年来,六盘水市探索采取村干部职业化管理策略,优化建制村数和村干部职数设置,提高村干部报酬等,让广大村干部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得实惠,在岗有工资,离任有保障,有效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促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水城县制定《水城县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试行办法》等制度,建立村干部档案,推行村级坐班制,根据村干部任职年限提高工资报酬,实行村干部差旅费报销制度,今年和明年,每年面向在职村干部、在村任职的“四项目人员”、小康志愿者招考100名事业单位人员到村任文书等等。
另外,六盘水市组建4个党建扶贫团及101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选派5320名驻村干部专抓联乡驻村、党建扶贫、同步小康工作,为每个村提供5万元的驻村帮扶资金,实现4个县(特区、区)1010个行政村驻村工作组“全覆盖”。制定《六盘水市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管理暂行办法》《防止驻村干部“走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助力同步小康进程。
股份制经济“变”富村
以“空壳村”出名的盘县坪地乡莫西里村,从前年将位于乌蒙大草原入口处的旅游用地80亩,统一“打包”经营,村民以土地或现金“入股”,所有土地使用权都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管理,打造集农家乐、门面、农贸市场等为一体的民族风情街。预计,今后每年门面租金、农家乐等收入可达200万元,不但入股农户能从中分享红利,村集体每年也有近20万元的收入。近年来,六盘水市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出台《关于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增加村级积累为目标,从用地、财政资金投入、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九条扶持政策,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九位一体”。同时,大力推行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三变”措施,即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通过盘活农村资源,整合扶持资金,建立群众利益链接机制,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全面带动农民发展致富。盘县普古乡结合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统筹整合各级财政投入到示范园区的各类资金,转变为园区所在7个村持有的股份,在园区建设取得成果的同时,带动村级发展。同时,村集体利用土地流转收益成立劳务公司,开办农家乐,每年村集体收入达40余万元,同时带动7个村人均增收1100元以上。截至目前,全市有集体资金6.38亿元、集体土地15.5万亩、四荒地7.4万亩、水面6.3万平方米转变为村集体持有的股权,有5.38亿元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资金转变为村集体持有的股金,有15.6万人转变为股民,2014年共减少贫困人口14.55万人。2014年消除“空壳村”157个,占比从2013年的53.8%下降到38.4%。(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