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轨国际教育 共筑现代高校——贵阳学院承办教育合作政策对话论坛

03.09.2014  15:47

2014年9月1日,第七届中国-东盟教育周开幕式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及东盟十国的政界高官、学界专家和各高校教师代表出席了开幕仪式。本届教育交流周以“友邻相协,教育惠民”为主题展开为期一天的分场会议讨论。

“中国 - 东盟教育周”简介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政策的落实,我国与东盟十国的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往来频繁,教育领域的务实性合作必要性增强,2008年7月,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在贵阳主办首届“中国-东盟教育周”,至今已举办了第七届。其中,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政策对话论坛是本届交流周的一个重要会议,由主办方是中国-东盟中心和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阳学院承办。

中国 - 东盟教育合作政策对话论坛

9月2日早上9:00,以“体验中国教育、促进学生双向交流”为主题的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政策对话论坛在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二楼的舞阳河会议厅举行。会议分上下两场,上半场由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主持,我院院长龚振黔参会。论坛会议上,与东盟各国有教育联系的其他省份教育厅长和外国教育官员依次作了发言。中国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陈盈晖在会议中强调,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通过教育“走出去”和“引进来”从而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鼓励中国高校在东盟十国办学,同时也欢迎东盟十国的高素质人才来华留学,并在讲话中倡议中国-东盟教育机构加强沟通,共同做好顶层设计;要抓住机遇,共同拓展合作空间;要求多方参与,共同推进教育交流。会上,各省教育厅长分别对本省的中外教育合作经验做了分享,并对留学生奖学金等做了详细介绍,各国教育官员也用口述或PPT形式展示了本国的教育概况。

论坛下半场由中国-东盟教育中心官员孙雪晶主持,我院副院长谷丽应、焦艳参会。教育部国际司政策规划处处长刘剑青就中国教育发展和对外教育合作向东盟各国来宾做了轻松而详明的介绍,将中国2.7亿的学生数量分解细致到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再到成人教育,还谈到了大学生关心的高校转型问题,刘处长告诉记者,所谓的高校转型并不是大家单纯理解的转为职业院校,而是转型为应用科技型大学,突显出各个本科院校的最大特色,做成一流专业。会议持续到下午4:30,到会的各嘉宾按照会议流程到达我校参观了王阳明研究中心和实验楼群等学校硬件设施,为后期互派研究生工作打下基础。

贵阳学院与本次会议

我院是第七届中国-东盟交流周教育合作政策对话论坛会议的承办方,为此,记者采访了贵阳学院谷丽应副院长。

记者:我校承办本次会议能获得怎样的收获?

谷院长:首先,承办这样一个国际性会议对我们学校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是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的好机会;其次,我们学校在教学方面也需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方针,与东盟国家加强联系,开门办学,开放办学,也为我校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去了解世界。

记者:我校承办了几届交流周的会议?取得哪些成效?

谷院长:今年是第二次承办。我校去年承办的主题是有关青年官员的内容。今年我校组织的第一批“千人计划”赴美、泰、加访学的同学已经入学,这是取得的最大成绩。

记者:如果在校学生想出去留学的话需要做些什么?

谷院长:需要参加我校与(东盟)外国开展的合作项目,加入留学基金委ICK教学班,学时为两年或三年,之后便可派往国外求学。

志愿者与本次会议

作为本次会议承办方,我院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后勤筹备工作,其中志愿者大军就是一支强大的后备力量,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身穿黄色工作装在会场中心忙碌着的志愿者。

层层选拔,逐一面试。 志愿者服务组经筛选面试后共由八十名来自我校各专业年级的男女生组成,并且针对十四名“一对一”嘉宾接待的志愿者有更高的英语口语水平要求。

培训半个月,每天两小时。 志愿者告诉记者,在会议开展半个月前就开始服务工作课程培训,每天从16:00到18:00,外事知识、贵州省情、贵阳市情、外事英语、保密工作等都是志愿者们的“必修课”。

早出晚归,不亦乐乎。 在会议前,志愿者们就开始彩排训练直到会议服务工作的结束,在此期间,每天6:40从学校出发,8:00点到一对一服务嘉宾所在酒店接待,一天要站立六七个小时,下午收拾完会场才能离开。志愿者们告诉记者,即使工作很苦很累,但这对自己也是一个锻炼,也是为学校出一份力。

外国嘉宾看我校

新加坡驻华使馆苏建伟先生是第二次到贵阳参加中国-东盟教育周会议,也是第二次参观我校,苏先生告诉记者,贵阳学院是一所绿化覆盖面较大的高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自印尼的教育参赞也称赞我校环境优美,并称将尽快代表政府官方教育机构与中方高校签署留学生互派等系列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