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内两死一昏迷”,该怎么给医生“松绑”?

28.10.2014  18:24

太多医生忙于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眼看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猝然倒下,实在令人心痛。”几天前,朋友圈中,一位医生得知自己的同行——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张普柱突发心脏病去世,不禁发出感叹。(10月28北京青年报)

不到两周,先后有三名三甲医院的医生倒下,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年龄都不大,而且是突然发病,没有抢救机会。10月12日,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张普柱医生突发心脏病去世时年仅55岁。10月24日,阜外医院麻醉医生昌克勤在手术室内突然昏迷,目前仍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也才年仅42岁,10月25日,积水潭医院骨科的骨肿瘤专家丁易在泰国参加亚太骨科年会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8岁……

四五十岁的年龄,对一个医生来说,可以说是黄金年龄,既有了相当的工作经验积累和业内声望,又是体力精力最充沛的年龄,在这样一个年龄突然倒下,让人感到遗憾的不仅仅是这些医学人才才学的戛然而止,更多的是对他们因为工作劳累而突然抛下家人离开的伤感。

近年来,过劳死已经不仅仅是出现在医疗行业,包括媒体行业,从去年到现在,已经先后有十几位媒体人因为积劳成疾离世,但是除了同行们小范围哀叹感慨一番,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影响和反思。

在笔者看来,医生这个职业和媒体记者相比,可能在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方面所要承受的更多,因为媒体记者相比较来说还有一定的空间自由和时间支配的自由,虽然也要承受高强度的紧张节奏,但毕竟不用像医生那样整天手术、查房、值班、写病历、写论文,甚至是要应付各种医药代表和人情关系,别的不说,单单是一个值夜班,可能一年算下来,每个医生的工作付出以及身体透支就要比其他职业要多出一些代价。再加上这些年医患关系的紧张,医生在每次手术前所面临的精神压力也非常大,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对医生的健康造成影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医疗行业的各种专业性学术会议特别多,有些会议是领导强迫参加的,有些会议是必须要参加的,如果有些医生再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有管理工作,加上手术任务,可想而知,几乎是要全年处于身体透支的状态。

前些年教育行业提出“给孩子减负”,是因为当时的学生的课业负担确实到了让他们不可忍受的地步,如今孩子们的书包普遍变轻了,变小了。现在,我们是否也该提出给医生减减负,因为按照现在的医疗管理体制,三甲医院的医生工作量其实已经远远超出正常医院的工作强度,如果一直以病人多没法减负为借口,恐怕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改行或者不让自己的子女报考医学院,其实现在有调查就显示,大多数医务人员不赞成或者坚决反对自己的孩子当医生,这或许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这种传导效应一再扩大,可能我们的医疗队伍就会在人才方面面临青黄不接。

给医生减负,不仅仅要建立分层诊疗的机制,而且要在发表论文数量要求以及日常科研会议精简上做文章,而且还要加大对医生休息休假的制度性保证,不能以奉献精神来“挟持”医护人员,作为医院,是给病人恢复健康的,但是不能以牺牲医护人员健康来获得。给医生减负,刻不容缓。(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