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内异地保供头一年 黔南铜仁菜大量入筑
图为民生路农贸市场上蔬菜品种繁多。(资料图片)
本报讯在省内异地保供政策的刺激下,黔南、铜仁两地蔬菜入筑量有明显增加。截至11月30日,黔南州销往贵阳市蔬菜所需补助已达到300万元预算标准,铜仁菜也在价调基金引导下大量进入贵阳市场。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贵阳市常住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生鲜蔬菜需求也呈水涨船高之势。而由于城市扩容,部分蔬菜基地被划为工业和建设用地,新建菜地需要时间培育,贵阳市本地蔬菜保供稳价任务日益繁重,为此,依靠省内其他市州和省外蔬菜供应贵阳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去年8月,贵阳市与黔南州、铜仁两地分别签订《贵阳市省内异地淡季蔬菜保供稳价试点基地建设协议书》,两地分别为我市建2万亩淡季蔬菜保供稳价基地,市政府安排价调基金,分别在生产基地和流通环节进行补贴,支持异地蔬菜保供稳价基地建设。
随着蔬菜的陆续成熟上市,今年省内异地保供的效果开始体现出来——
12月3日清晨7:40,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一天的交易已进入尾声,38000平方米的果品蔬菜交易大厅,七八百家蔬菜批发商在等待最后一轮采购。江阿姨从黔南州独山县700余亩生产基地批发的茄子、西红柿还剩几吨就要卖完了。“过去黔南州运来的菜不像现在这么多,今年从罗甸那边过来的菜能堆得老高。”江阿姨向记者比划道。
今年,地利农产品物流园专门设立铜仁和黔南蔬菜直销区。4、5、6月份,两地蔬菜进入贵阳的场景也让由地利蔬菜批发商组成的贵州省爽都农产品流通商会副会长赵华平印象深刻。“铜仁有白萝卜、莲花白、白菜、莴笋、豆类、西红柿,黔南有小瓜、南瓜、四季豆、茄子、黄瓜、辣椒、蒜薹,到十月份生姜还在卖,弥补了贵阳市季节性和产品结构性不足的矛盾。”赵华平一口气列举道,黔南州罗甸、平塘、惠水、三都的蔬菜都有,数量也比去年增加明显。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黔南州销往贵阳市蔬菜所需补助已达到300万元预算标准。
与铜仁保供合作关系的确立,也为铜仁菜进入贵阳市场开辟了一个新的平台。“过去铜仁菜进入贵阳市场非常少,不像今年。”一位以莲花白、白萝卜批发为主的菜贩告诉记者,今年批发市场上铜仁菜的“身影”也明显多了起来。“签了协议后,就算在雪凝干旱天气,外地菜也能保证供应贵阳。”赵华平说,这也是异地保供很重要的优势,靠个人、靠企业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风险,也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
“生产基地的菜在品相和产量上都比过去农民自家种的好,几十吨的货一两天就能卖完。”江阿姨说。去年以来,通过贵阳市直相关部门组织企业赴铜仁市、黔南州蔬菜生产基地开展“农超对接”、“农商对接”,因中间流通环节减少,蔬菜物流成本降低,合作基地的直供蔬菜价格低于贵阳市同期、同等品质蔬菜。
为解决贵阳市民“买菜贵,买菜难”的问题,确保菜篮子“价稳货足”,今年贵阳市委、市政府还相继与六盘水市、遵义市签订了异地保供战略合作协议,本月适当时候,相关部门还将赴海南、四川、云南等地对接省外异地保供,以期进一步巩固保供稳价效果。
(本报记者 姜晓琨 牛悦)
■相关新闻
贵阳市场一成肉禽蛋将来自遵义
贵阳遵义制定农业合作方案
贵阳市场一成肉禽蛋将来自遵义
本报讯日前,为认真贯彻落实遵义市、贵阳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我市加快与遵义市对接工作,双方制定了《遵义市贵阳市蔬菜和畜禽水产品保供合作工作方案》。
《方案》显示,贵阳将在遵义市区域范围内新增建设高标准早熟蔬菜基地2万亩,配套完善原有的3万亩早熟蔬菜基地,稳定和完善遵义市中心城区周边即兰海高速公路沿线的5万亩城郊保供蔬菜基地,建设5万亩特色优势商品蔬菜基地,实现年对贵阳市蔬菜市场供给率5%——7%的目标。
同时,贵阳将在遵义市区域范围内建立1万头肉牛、10万头生猪、5万只肉羊、50万羽蛋禽、200万羽肉禽、2000吨水产品保供基地,实现对贵阳市猪肉、禽蛋及水产品市场供给率达10%左右。
为深化合作,两市成立了由两市农委主任任组长、两市农委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两市农委所属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协调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两地蔬菜和畜禽水产品保供共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同时,两市还将建立两地农产品应急保供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农产品市场信息共享机制和特色农业产品直通机制,确保农产品安全。
(本报记者 唐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