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十个全覆盖”绘就农村牧区新画卷
祖国北疆多亮丽 草原深处美富安
——内蒙古“十个全覆盖”绘就农村牧区新画卷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南圪村,这座正在拆除中的村庄为我们记录了“历史旧貌”:连片破旧的土坯房在秋日的寒风中几欲倒掉,村中的土路年久失修,已经长满了荒草——眼前的这一切与不远处“白墙灰瓦新房、宽阔平坦油路”的古勒畔新村形成鲜明对比。根据达茂旗“十个全覆盖”工程安排,南圪村已开始拆迁安置,今年10月末,村民们将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危土房,整村迁入“新家园”。
“‘十个全覆盖’圆了我们几代人的梦,以前想也不敢想、梦也梦不到的事儿成了真。”南圪村村民李银根感慨万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被国家列入西部大开发行列,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经济增长速度自2002年连续八年保持全国第一。然而,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很多农村牧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却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改观。
针对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的现状,201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用3年时间,投入800亿元,全面启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即在全区实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事业保障“十个全覆盖”,以此促进并实现农村牧区面貌在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年大庆之前有根本改观。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表示,“十个全覆盖”涵盖了公共服务的主要方面,“统筹兼顾了当前和长远,充分考虑了需求和可能,是我们对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郑重承诺。”
赤峰市巴林左旗半拉沟的便民广场让村民有了跳广场舞的好去处。
这是一场农村牧区转型发展的伟大实践,一场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是内蒙古自治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的历史跨越。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自治区成立以来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成为内蒙古补齐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短板的有力抓手。
这是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兰家窑村村民兰兴海通过“十个全覆盖”危房改造工程正在修建的新居。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兰家窑村62岁的周先梅老人几个月前搬进了新房:“我们几代人就住在这个村,祖祖辈辈就住在那口烂窑洞里,透风漏雨的别提多苦了。现在能住进这样的砖瓦房,心里像这房子一样亮堂堂的。”
让农牧民住上砖瓦房,喝上干净水——“十个全覆盖”工程将“危房改造”及“安全饮水”两项任务排在了前位。
“过去我们这里是都是盐碱水,含氟,又咸又涩。”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白银汉嘎牧民连喜告诉记者:“我们村子里的人都是‘大黄牙’,你看看我的牙齿就知道了。娃娃们长期喝这种水会影响骨骼发育。”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翁牛特旗把“让农村牧区群众用上安全水、喝上放心水”作为民生工作中的头等大事,目前已投资15513万元,惠及农牧民14.14万人,覆盖率达到85.18%。今年4月份,旗里帮连喜家通了“甘甜可口”的自来水,看着厨房水缸里刚刚接好的自来水,连喜高兴地说:“打开水龙头就有水,水是安全水,再没有怪味道了。”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农村牧区,有超过1000万人生活在这里。截至2013年底,还有52万户农牧民住在危房里,有180多万农牧民(包括10万师生)饮水不安全,8868个嘎查村(行政村)不通水泥路,有157万农牧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截至目前,自治区已开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嘎查村达9388个,完成投资561.0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