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乡村教师:65.7%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10.09.2015  16:36

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深处石槽教学点的特岗老师赵颖(左一)带领孩子们打腰鼓。新华社记者 李亚楠 摄

矮小、拥挤的土坯房里,摆放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具;红砖垒砌的矮墙,只有邻居水泥院墙的一半高;院子里堆满杂物、柴火和废品……这是乡村教师杜程枫的家。

虽然并不富裕,这位河南封丘县树人中学的语文老师却已经坚持从教20多年——

军人讲军心,乡村教师也得讲‘军心’,就是对职业的坚持和信念。”杜程枫说。

和他一样,中国330万名乡村教师就像黑夜里的蜡烛,给15万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4000多万个农村娃带来温暖的光。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对乡村教师而言,他们期盼的阳光到来了。

过去几个月来,新华社记者奔赴湖南、甘肃、河南等地,深入最偏僻的角落,探访乡村教师,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

扎根

河南封丘,位于黄河滩区的国家级贫困县。树人中学距离县城约9公里。杜程枫和妻子段振岩大半辈子都在这里工作。

一个月2000元出头的工资,杜程枫夫妇要养活两个学龄女儿和双方老人。

经济拮据的家庭最怕病,偏偏妻子段振岩身体孱弱,杜程枫也因多年站讲台而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扛到非治不可的地步,在学校爬一层楼要一个小时。“为医药费发愁的时候,觉得自己都不会笑了。”杜程枫说。

纵然如此,杜程枫、段振岩夫妇从没想过改行。“最初也有点冲着公家的铁饭碗,被分到了农村,干着干着,就舍不得学生了。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在现行制度架构内,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

虽然还不知道自己的腰椎间盘突出能不能享受重大疾病救助,但支持计划还是让杜程枫感到很大的安慰。“国家知道乡村教师不易,情况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坚守

距离封丘县900多公里的湖南慈利县,乡村教师卓从美在这个岗位上的年头比杜程枫更久。如果算上退休返聘,他已经干了整整40年。

退休返聘教师卓从美,是慈利县江垭镇龙潭湾点校的校长,也是老师,还是保安员和保育员。年过花甲的他,一个人守着这里的8个孩子。

卓从美的作息时间是这样的:5时半起床,6时20分开学校大门,带着孩子们上早自习,然后去给孩子们做早餐。7时40分带着孩子们吃早餐,8时20分开始给4个年级轮流上课。11时30分,上午课程结束,孩子们做作业、玩耍的时候,卓从美就进食堂做午饭。12时带孩子们吃午饭,吃完他开始守着孩子们午睡。下午2时20分上课,等4时多孩子放学了,他才开始忙自己的事。

1976年开始,卓从美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今年1月,他原本已经退休了,可因为当地是山区,太偏远,其他老师不愿意来。领导找他当“补丁”,于是,他成了返聘教师。“其他人都不来,孩子们离不开我,我得守在这儿,直到守不动为止”。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在卓从美这样兢兢业业一辈子的乡村教师眼里,这意味着国家对他们终其一生奋斗的事业予以肯定与尊重。

挣扎

80后乡村教师小雪工作的学校,离北京市核心城区只有80公里,但孩子们去“真正的北京”机会还是不多。

她说,这里是“另一个北京”。

2010年,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小雪选择来到北京门头沟山区当老师。从学校到她位于城里的家,需要2个多小时。

2014年8月,小雪做了妈妈,今年3月恢复上班。为了早些给山里的孩子上课,她把半岁的宝宝也带到了大山里。因为工作太忙,婆婆只好随着她一起到山区照顾孩子。

学校给小雪分了一间宿舍,十几平方米的开间里,陈设是一张床和一台电视机。

来了才发现有落差。这里的学生比我过去实习的重点中学少多了。”小雪满心以为自己开口唱歌孩子们会喜欢,“可是我一张嘴,他们都吓坏了,觉得特别不好听,因为还不懂得欣赏美声。

小雪的内心不是没有挣扎。“刚毕业的时候也没想那么多,可是生活太现实了,有了孩子以后,我会犹豫,不想让孩子也在大山里生活。

小雪的犹豫在乡村教师中并不少见。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中一组数据显示,65.7%的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90.33%的乡镇教师希望到县及以上城市任教,93.35%的村屯教师希望到乡镇及以上地区任教。

距北京1500多公里远的甘肃省会宁县李湾小学,36岁的代课教师段晓霞在教了10多年学后,对未来也不那么确定了。

段晓霞教六年级数学、英语和二年级数学、思想品德,经济收入却还不到其他老师的零头,因为她是代课老师。

从刚工作时每月19元到现在每月200元,段晓霞和打工的丈夫、一对儿女生活得非常艰难。“最怕孩子生病,没有钱给他们看病,作为母亲,我难受。

段晓霞全家住在学校的一间单身宿舍里,屋子里只有两张桌子、一个火炉一张床和一个柜子,写字台台面掀起来就是切菜板,家里最值钱的是一台300元买来的旧电视机。

和同龄人相比,我的脸上就带着老相。”段晓霞黯然,也觉得委屈,都是老师,待遇却十分不同。同时,她也恨自己没有抓住机会考取转正名额。

段晓霞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盒子打开,里面是她这些年来获得的所有奖励: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可她不是正式编制教师。

根据甘肃省相关政策,她还可以通过考试转正。但是对于是否能通过考试,段晓霞心里没底:“年纪大了,记忆力也下降。如果不能转正,我也不知道该咋办。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对于段晓霞们而言,这是否是另一个希望,仍未可知。

希望

10时50分,大课间铃声“开门红”音乐一响,瞬间点燃了整个教学点。两张年轻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她们是这个教学点的“新兵”:20岁出头的乡村教师赵颖、姚文杰。

这里是河南省济源市下冶镇石槽教学点,位于王屋山的山坳里,周围青山环绕,距离市区55公里。教学点共有师生60人,其中幼儿园34人,一、二年级20人,教职员工6人,辐射周边5个自然村。

25岁的赵颖,2013年从南阳师范学院毕业后,通过特岗教师考试到这里。“我刚来的时候,觉得这儿死气沉沉。喏,你看,现在校园像沸腾了一样。”赵颖乐呵呵地说。

能把‘接力棒’交给她们,我就放心啦。”看着两位年轻老师和孩子们玩成一团,站在一旁的老教师李欣南非常感慨,“年轻人就是有活力,孩子们喜欢得很!”59岁的李欣南是这里的“老兵”,因年龄和身体原因,目前主要负责学校后勤、安全工作。

白天跟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上课、一起吃饭,晚上陪孩子们一起睡觉。闲暇时上QQ,打电话给家人或同学,再看看书,这就是赵颖和姚文杰的学校生活。和一般年轻人相比,她们的生活里少了热闹、少了物质,却多了恬淡、纯粹、自由和安宁。

在赵颖和姚文杰的宿舍,记者看到了孩子们写给她们的小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会想你的”“老师,我希望早点见到你,新年快乐”等。

孩子们让我们感到了家的温暖,有的从家里给我们带枣糕馍馍、红薯,周日下午返校,早早地就坐在校门口等我们回来,就像等亲人回家一样。”两年多来,赵颖最大的变化是:从不想来、不适应,到不想走、不舍得。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拓宽乡村教师来源,鼓励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通道。在主要举措中,则明确提出,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高校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并到乡村学校任教一定期限,按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对于赵颖、姚文杰这些90后的年轻姑娘们而言,新政策或许会为她们吸引更多年轻的同伴。

我没想过走,我相信,还会有更多人来的。”伴着孩子们跳绳的英文背景歌,赵颖这样说。

记者发稿前,从教育部网站传来消息:2013年9月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颁布实施以来,22个省份699个县中已有21个省份604个县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受益乡村教师94.9万人,人均月补助标准为307元,比2013年增加49元……

(采写记者:袁汝婷 李亚楠 丁静 顾瑞珍 刘奕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