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治理与开放式扶贫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

20.04.2015  19:44

为关注农村社会治理,回顾与总结中国反贫困经验,推动开放式扶贫的发展,回应新时期中国反贫困战略调整和反贫困工作机制的深化需求,支持中国反贫困体制机制创新与全球反贫困行动的重要关联,促进区域内实施开放战略支持扶贫开发与发展模式创新,4月17日,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贵州民族大学主办,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反贫困2011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农村社会治理与开放式扶贫研讨会”在我校第一会议室召开。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贵州民族大学校长张学立,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杨昌儒,贵州省扶贫办党组成员、总农艺师杨小翔,北京大学扶贫地区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社会扶贫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减贫与发展研究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贵州师范大学“花溪银行合作项目”的相关代表出席会议。贵州媒体和学生代表参加会议。研讨会由我校副校长杨昌儒主持。

会议现场

张学立校长表示,我校一直坚持“三元融合”的办学理念,并确定好总体目标发展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办学特色定位等办学目标定位。我校在扶贫工作中,一直大力支持农村社会治理与反贫困工作,先后成立了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反贫困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参与承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于此,在反贫困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校进行了有力探索,与相关单位、人士开展合作,相继开展扶贫调研,并在学术活动、政策活动、行动活动中取得相应的成绩。也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的开展能更有效的推动扶贫开发进程,完善社会治理结构,为扶贫机制创新提供基础。

校长张学立致欢迎辞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黄承伟副主任讲话,他说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调研扶贫工作和到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都反映了中央对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发和在历史起点上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其中,习总书记特别强调扶贫开发是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和最艰巨的任务。在十三五期间,对于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地区而言会掀起前所未有的高潮。从此次研讨会的题目分开来看,农村社会治理回应的是国家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推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治理农村和社会治理是整个治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意。从扶贫角度来讲,怎样转变从原来的针对贫困人口本身到贫困群体本身是治理问题关注的重点。对于扶贫本身来说,具有匹配性和开放性,从主体、资源、区域、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开放的问题,到扶贫如何更开放,到怎么样构建新的理念和理论体系是推动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方向,也能为我国提供更好的完善扶贫开发战略,贡献于我们的知识,总结提炼中国经验和话语能有重要的启示和示范。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黄承伟副主任讲话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在发言中表示,此次会议的召开是恰逢其时,为生态文明分论坛奠定基础。对于过去的贵州省而言,三欠问题严重(三欠问题指欠开发,欠发展,欠发达),欠发达为贵州省最根本问题。贵州省在十一五、期间主要解决基础设施为题,十二五期间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十三五规划也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结合贵州实际提出的扶贫问题,并定位为开放式扶贫问题。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定出具体框架,更好的完成下一步工作。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贵州师范大学“花溪银行合作项目”等十名相关代表就主题探讨“开放式扶贫与反贫困战略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与反贫困理念创新”问题进行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向德平就“开放式扶贫与反贫困战略完整”这一主题展开说明,他提出了“两个背景”、“四个重点”。两个背景,一是政治、市场、社会关系的背景。怎样理清政治、市场、社会关系,怎样促进政治、市场、社会更加各司其事,更加相互配合。第二是整个大格局的扶贫背景。从原来的政府作为主导扶贫主体到一个开放式的扶贫。四个重点,一是扶贫资源的开放性,如何利用资源和整合效率;二是扶贫主体的开放性,不同社会力量,社会主体怎样相互协作,促进;三是扶贫区域的开放性,如何让区域之间的联合而促进地域发展;四是扶贫方式的开放性,如何突破传统扶贫开发的局限,实现扶贫开发的创新。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向德平发言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孙兆霞教授以“问题意识”为出发点,就社会救助和救济、公共服务、发展这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一系列的疑问:谁是贫困者?我们靠谁来发展?我们发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于开放式扶贫来说,应该由政府从一家独大的扶贫体制向社会开放,考虑好贫困人口的主体性和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体,向市场开放,扶贫开发作为社会政策,如何能很好的与治理相结合需要思考和探讨。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孙兆霞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雷明表示,治理体系的问题要把深化改革开放和扶贫工作联系到一起,强调全面式的开放,更加注重对扶贫机制和扶贫体制的开放。开放式扶贫实质是要把扶贫开发放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体制之内,充分利用综合系统的各类资源要素,积极借助社会的内力和外力,推动扶贫开发,构建大扶贫格局,实现全面小康。同时,他也结合农村治理的案例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雷明讲话

黄承伟副主任做最后总结发言。他概括了“十处理”,即处理好手段和目标的关系,正确看待怎么能让贫困人口脱贫,怎么能让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发展的更好的问题,认清发展的目标,注重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处理好收入贫困和多元贫困的治理关系;处理好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同用关系,考虑不同地区资本体现方面的差异性;处理好扶贫对象的主体性和组织化的关系;处理本土知识与减贫发展的关系,注重传统文化和组织结构传承和发展;处理好扶贫机制创新、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注重差异化、各种需求和发展;处理好快速城镇化中贫困固化和贫困流动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互动的关系;处理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贫困治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更好发挥政治制度的优势;处理好扶贫战略、政策、措施、方式、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他还提出了两点倡议。一是共同围绕中国扶贫化,结合各界研究,共同推动话语体系的建构,从而形成理论体系;二是推动建构和体系建构需要更多的合作,联合和整合,综合多领域,多学科,多方面学科共同推动扶贫工作的进展。

合影留念

(大学生网站记者 闫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