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聚众赌博生态”揭秘
[中国网事•锐话题•关注“农村聚众赌博”之二]农村“聚众赌博生态”揭秘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杨洪涛 闫起磊 李黔渝
造成“15死、7伤”的贵州凯里“1•13”爆炸案,将部分地区农村泛滥的聚众赌博现象暴露出来。农村地下赌博有哪些特点?这一害人害己的农村“毒瘤”又该怎样治理?“中国网事”记者进行了调查。
“上了赌场不分爹娘”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多种新型农村聚众赌博现象在不少省份出现,尤其是在偏远农村具有一定生存土壤,具有“三强一大”特点。
【形式简单,参与性强】以“1•13”爆炸案中的“滚地龙”赌博形式为例,“滚地龙”由盒子、骰子、押注板三部分组成,猜中相同图案者或押对大小者可获利,不需要多高的智商。记者在凯里市街头随机采访,几乎人人都或多或少知道“滚地龙”。“男女老少都可以玩,小的押到三五块钱,大的押到两三百块,几千、上万元的都有。”曾参与过赌博的一位农民告诉记者。
【地点隐蔽,流动性强】据警方介绍,农村地下赌博场所一般选择在县与县的结合部且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在农村的集镇、小卖部甚至婚嫁场所都有聚众赌博现象。而参赌人员一般为社会无职闲散人员,有些是“专业赌博人员”,往往是“打几枪就换个地方”,流窜赌博。
【充满诱惑,欺骗性强】记者采访的曾参与“抓赌专案组”的公安干警说,很多赌博看似简单公平,但公安机关在捣毁的赌博窝点现场发现,一些骰子内部安装了遥控,“赌博大都‘十赌九骗’,所以参赌的大都‘十赌九输’,赢得始终是庄家。”
【害己损人,危害性大】“上了赌场,不分爹娘。”参与赌博的一些群众放弃正常生产生活,一年到头参与聚众赌博,部分人员深陷“越赌越输,越输越赌”的恶性循环,甚至债台高筑、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此外,赌博还催生了以地下钱庄为主的高利贷机构及黑恶势力团伙,导致一系列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田地可以收获人民币”
随着农村地区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农民的腰包日渐殷实,流行于农村的地下赌博也紧跟形势,变化花样,呈现出“四个动态”:
动态一:由零散转向规模化、组织化。农村地下赌博窝点一般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并提供“一条龙”服务,部分赌徒呈现“职业化”特点。“在‘滚地龙’赌博案件中,就有一名赌徒每天都去赌博,还有专车接送。”一位参与打击赌博的公安人员说。
动态二:运作方式由单一转向“产业化”。以贵州凯里爆炸案为例,“滚地龙”赌博在农村之所以有市场,就存在利益关系,组织者用地要给高额租金;有专门放高利贷人员;赌场开起来后,附近村民还可充当“望风人员”、马仔,领到不菲的报酬;有些村民还利用摩托车、出租车等载客获取收入。一些农民戏称“田地以前只能种庄稼,现在可以收获人民币”。
动态三:地点由固定转向“流动化”。一些参与抓赌的公安人员说,随着互联网在农村普及,一些网络赌博等形式更加隐蔽,“只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个鼠标”就可以操作数额巨大的赌博。同时,随着各地打击力度加大,赌博场所逐渐向省际、县际、乡际的偏远山区转移,由于具有严密“组织架构”和先进的通信工具,打击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