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科院五大成果转化措施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华网贵阳1月29电(曾鹏)“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农科院探索形成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院地合作、创办科技企业、科技挂帮服务和示范基地建设五大行动措施,推进了该院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搭建成果转化新团队。截止去年,贵州省农科院共建设了水稻、玉米、油菜等1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此外还建设了蔬菜、肉牛、马铃薯等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通过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以产业为核心,整合了科研人才与资源,形成了由首席科学家牵头,若干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骨干成员组成的充满活力的新团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抓好示范基地建设,打造成果转化“样板田”。2010年以来,贵州省农科院先后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00余个,涉及全省75个县(市),总面积达10万余亩,基本覆盖全省主要种养业领域和以县市为单位的主要农业区域。这些基地既是开展农业推广活动有效载体,也是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成果推介展示的样板田。这一个个示范基地,就是农科院的一张张名片,在推进该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办科技型企业,搭建成果转化新平台。2000年以来,农科院先后成立1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了“金农种业”、“金农辐照”等品牌,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了明显的突破。
加强院地合作,打通成果转化新通道。贵州省农科院先后与贵阳、六盘水、安顺、毕节等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围绕地方现代农业和园区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发挥省农科院的人才、技术和成果优势,通过组建创新联盟、实施科研项目、组织联合攻关、编制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等方式,实现了农科院科技资源与地方特色产业的有效对接。
开展科技挂帮服务,探索建立成果转化新模式。贵州省农科院通过组建专家服务团,向产业发展重点县市、乡镇或农口部门派科技副职(科技副县长、乡镇长或农业局长),实施“科技挂帮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此外,利用科技咨询资质,积极开展科技咨询业务工作,为全省各地、州(市)、县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及相关企业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产业发展规划,或为省内相关业主做好服务。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农科院通过以上“五大”成果的转化措施,使贵州省的主要农作物产量、自育品种占有率、产值效益三大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还为全省326个现代农业园区中的125个园区提供了服务和技术支撑,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