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高会上台湾青年农民办“农村乌托邦”
连绵的金黄色稻田,中央白色的舞台上优人击鼓起舞,台下的乡民或听着鼓声,或沉醉在宁静的田园风光里。这幅优美的画面就是台湾优秀青年农民罗永昌努力创造和坚守的“农村乌托邦”。
11月6日,站在杨凌农高会中外农民创业论坛的讲台上,罗永昌为在座者展示了他经营农庄的这些画面。
现代农庄“农·艺合一”
罗永昌的家乡位于台湾台东县池上乡,这里是台湾有名的“冠军米”产地,他的农庄就坐落在这里。
罗永昌用几幅照片和一段两分多钟的视频,向现场听众介绍了他的农庄。一幅照片上,金黄色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一排低矮的房子坐落在稻田边上;一幅照片上,舞台上正在表演着当地土著的传统民俗艺术——优人神鼓,围观的乡民伴着鼓声起舞……
“在我们的农庄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罗永昌说,他的这一模式叫“现代农业六级化”,即一级生产+二级加工+三级销售=六级生产发展模式。在销售上,他的农庄有“农夫集市”,让稻米的生产者直接与消费者面对面;在扩大影响上,农庄连续5年举办“秋收艺术节”,有音乐会,有歌舞表演。“在追求生产和效益之外,讲究生活的美学,这就是我们提出和实践的‘农·艺合一’的概念。”
放弃当经理 返乡办农庄
其实罗永昌大学毕业,曾经在一家营业额上亿元的外商公司任职总经理。“高压的工作环境让我一度感到很疲惫,加之家里的变故,就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开始回乡创业。”他说,父亲是一位传统农民,他回乡算是子承父业,但他又不想过父辈们一样的生活,所以才有了创办农庄的想法。
“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农庄是我考虑最多的,最后还是决定在不破坏家乡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结合祖辈沿袭已久的田间管理制度,建起了这个农庄。”罗永昌介绍了一个概念,叫“青年农民联谊会”,由十几位返乡青年组成,每个人在生产、加工、销售上各有所长,并在团队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最后形成农庄全产业链的完整架构。
吸引城里人参与农事体验
“我是从城里回到乡下创业的,不希望我的孩子将来再进城打拼。”罗永昌说,因此,他的农庄考虑更多的是可持续发展,不因为自己的过度开发和生产,破坏家乡的自然生态与耕作传统。
目前,罗永昌的农庄定期举办农事体验活动,吸引很多城里人参与。“一是让参与者考察他们享用美食的田地,二是让久居都市的身心在自然中得到放松。”罗永昌说,更重要的是让从未下过田的孩子能在土地上参加耕耘。
华商报记者问罗永昌对内地开办家庭农场有什么建议,他说了三条,一是一定要立足当地情况定位产品;二是规模不要太大,最好一对夫妻雇佣两三个人就能忙过来;三是要有持续发展的规划,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那样势必破坏当地的生态和历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