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凌是一道风景

26.10.2015  10:49
编 号: 362597    
摄影作者:   
文件名:dsc28371.JPG  
文件大小:13K  
高 X 宽:228 X 150  
说明:dsc28371.JPG - 贵州地方新闻网
编 号: 362592    
摄影作者:   
文件名:dsc28373.JPG  
文件大小:22K  
高 X 宽:166 X 250  
说明:dsc28373.JPG - 贵州地方新闻网
编 号: 362582    
摄影作者:   
文件名:dsc28377.JPG  
文件大小:21K  
高 X 宽:164 X 250  
说明:dsc28377.JPG - 贵州地方新闻网
编 号: 362587    
摄影作者:   
文件名:dsc28375.JPG  
文件大小:19K  
高 X 宽:170 X 250  
说明:dsc28375.JPG - 贵州地方新闻网
来源: www.ycwb.com

               

王炳根

      成立“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组织中国作家向美国著名学府赠送图书,建立“中国作家之家”,启动“中国著名作家”和“中国文坛风暴”互联网页,成立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近年来,一系列推动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活动频繁举行,为中国文学界所瞩目,而这一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的名字叫冰凌,一位虎背熊腰,幽默开朗的美籍华人。当冰凌主席,冰凌会长西装革履、精神十足地出现在某一新闻发布会上,在激情满怀地演说时,一小时前,他还在某家餐馆的水槽边挥汗涮盘。这就是冰凌,他在用自己的生命的全部来推动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蒋子龙先生说,他是“文学‘丝绸之路’上拉骆驼者”。

      冰凌和姜卫民

  早就认识冰凌,那时他的名字叫姜卫民。姜卫民在福建一家报社任职,但他的爱好却是文学,写短文写小说,且是幽默小品、幽默小说,很有些锋芒。上个世纪初一位学贯中西的幽默大师林语堂也出自福建,但他的幽默,遭至了痛斥。后来,林语堂只得跑到美国幽默去了。现在又来了一个姜卫民,写起了幽默小说,且孜孜以求,二十余载,这期间,我曾在《福建文学》任职,经手签发过他的作品,但实话说,对他并不了解。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反正后来姜卫民也步了林语堂的后尘,到美国幽默去了,当然相隔了几十年,时为1994年。

  六年之后,也就是2000年年末,姜卫民回国,这是他在美国取得绿卡之后的第一次回国,六年之后回到国内的冰凌,知名度比姜卫民高多了,以至许多人只知冰凌,不晓姜卫民也。那天,我在冰心文学馆设宴招待他,席间服务员传呼,请姜卫民先生接电话,一时,席间的朋友面面相觑,哪有姜卫民?恰我与冰凌在说话,未反应过来,等听到说“没有姜卫民”时,冰凌和我才知有事,急忙出去接了电话。冰凌对冰心是很热爱很敬重的,他的笔名就是为了表达对家乡这位文学大师的追随与纪念。冰凌走时,交给我一大厚本的报刊复印件,说,六年的辛苦全在里面。

  我是在冰凌离开冰心文学馆才打开这一大包文件的,里面全是冰凌和与冰凌有关的报道,《人民日报》《世界日报》《侨报》《福建日报》,新华社联合国分社、中新社等发的电讯通稿,还有互联网的消息,一些早就听说了并且跟着做了的事情,全都浮到了我的面前。当时,我只注意事件,而未注意事件的始作俑者,原来,一些在国内尤其是在文坛名震一时的事件,无不与冰凌二字相联,甚至可以说,都是由他在地球的那一半一手挑动起来的,在美利坚合众国制造着中国作家的风景线。

      让中国文学走出去

      图右:在纽约举行记者招待会,冰凌展示诺贝尔评委会接受王蒙的提名信。右一为董鼎山,右二为林缉光。

      冰凌出国的缘由是应邀讲学,讲幽默小说,后落脚耶鲁城。耶鲁大学可是藏龙卧虎之地,冰凌在这儿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得到了许多的信息,其中让冰凌强烈地感受到的是,在美国,甚至在一些重要的汉学家那儿,对中国作家和创作的情况知之甚少,而在美国的一些作家,又分散于各地,没有一种形式将他们联系在一起。耶鲁大学位于康州的纽黑文,处于纽约与波士顿之间,是美国文化最为活跃的地方,而冰凌来美国之前,就是中国的作家,对中国作家与创作的情况是很熟悉的。看到了自己所处的特殊位置,想在这个位置上发挥作用,于是,一个设想在他的脑子里跳了出来,而跳出来的设想得到了在美国的中国作家和学者的支持,也就是他赴美的第三年,“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成立,会长冰凌。这个联谊会一成立,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媒体纷纷报道,致使有人认为,是不是中国作家协会在美国设立的分会?拿了政府的津贴?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冰凌一人张罗起来的,钱吗,当然只能从他自己口袋里掏。

  有了这么一个机构,便可以开展活动了,冰凌以刚刚成立的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的名义,与中国作家协会取得了联系,两家联合向中国作家发出号召,向美国的哈佛、耶鲁和哥伦比亚三家著名的美国大学图书馆,赠送中国作家的作品,并且是签名本。这可能是一个战略性的考虑,冰凌清楚,这三所著名的大学,实际上也就是研究中国作家和文学的重镇,只要有作品在这儿收藏,便是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学迈出的第一步,并且是基础性的一步,号召一发出,惊动可就大了,400多位中国作家,将自己的作品,签上名,陆续寄达了美国,直接寄到了冰凌的家里。赠书的作家包括王蒙、蒋子龙、邓友梅、李瑛、陈忠实等,一套一套的寄,一包一包的寄,最多的邮资多达千元,这让冰凌十分感动。

  面对这种响应的真诚,面对这批珍贵的图书,冰凌又心生一计,他认为,不能委屈了它们,不能让它们就这么悄悄地走进图书馆,而应该让它们轰轰烈烈地落户。于是,冰凌联系了三家大学,向中国作家协会发出邀请,邀请中国作家来美国,亲自赠送他们的作品。

  果然,中国作家协会派出了以副主席、著名作家蒋子龙为团长的代表团,前往美国,举行隆重的仪式,由他们一本一本地将作品送到耶鲁、哈佛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手上,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作家作品的分量。耶鲁大学执行校长斐查德博士说:“中国作家向耶鲁大学签名赠书,使我们感到十分荣幸,这600多册签名赠书是耶鲁大学珍贵的财富,我们一定好好珍藏,使耶鲁师生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学。”哈佛大学总图书馆馆长南希、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热情地表示,“哈佛燕京图书馆非常荣幸被选为受赠图书馆,这些代表现代中国文学的著作将会被更广泛地介绍给美国的读者和研究人员,将进一步促进美中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而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志清教授,看到这一批书,几乎是惊叫起来:“这上面都有作家的亲笔签名,你看,臧克家、蒋子龙、这本《红岩》杨益言,王火、辛笛,啊呀,太珍贵了,太珍贵了!没有想到,放好放好,好好藏起来。这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大有好处,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而这一切,穿针引线者是冰凌,接待安排者是冰凌,甚至开车带路者也是冰凌。

      让中国作家走出去

        左图:冰凌和沈世光、凌文璧夫妇与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金坚范在“中国作家之家”合影。

  也就是在与中国作家签名赠书活动的同时,冰凌还在谋划着另一件事,中国作家的书要走出来,让美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中国作家更应该走出来,让中国作家了解美国,了解世界,创造出既是民族的也具全球意义的大作品。

  中国作家走出国门,冰凌是很清楚的,其经济状况还没有到住美国酒店的程度,他就想在美国为中国的作家建立一个家,让中国作家到美国有个落脚之处。冰凌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和财力,于是,就找在耶鲁大学城开“武士”饭店的沈世光、凌文璧夫妻。沈凌夫妻是文学爱好者,他们在紧张的劳作之余,就爱读小说。一次,王蒙到耶鲁演讲,到“武士”就餐,沈世光竟从抽屉中取出一本《王蒙小说选》,令作家深受感动,当即在书上签名留念。由于有这个共同的爱好,所以,当冰凌向沈凌夫妻提出这个构想时,得到了真诚的回应,得到了鼎力的支持。沈世光、凌文璧决定将他们位于麦迪逊镇的别墅,作为中国作家之家,无偿使用和提供服务,等将来有了钱,再扩建或专门建造一座中国作家之家。在得到沈凌夫妻的许诺后,冰凌大为振奋,于是,他去请王蒙题写“家名”,请得很真诚,王蒙也很真诚地写了字,并说我的字写不好,你们可以在电脑上修改。挂牌时的“中国作家之家”就是出自王蒙之手。立家挂牌那天,除王蒙外,冰凌还邀请了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邱胜云、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公使林承训、著名学者赵浩生等60余位嘉宾出席,不仅有仪式,还有酒会,很是热闹了一下。

  我当时看到这则消息,相当吃惊,那时,我还不知道幕后操作就是冰凌者———姜卫民也。如今这个中国作家在美国的家已经接待了不少的中国作家,包括我自己在内,也一度成了这个家庭中的成员。蒋子龙先生在这个家住了一段时间,回到国内,写了一篇近两万字的长文,极尽言辞,赞美这个麦迪逊镇上的中国作家之家,发表在《随笔》杂志上,据说扎西达娃在这儿大开眼界,没日没夜地从影视频道中收看好莱坞影片。

      没有疆界的中国文学

      图左:蒋子龙团长在哥伦比亚大学赠书仪式上演讲,中为冰凌,右为哥大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王德威。  

      书送了,牌挂了,中国作家请出来了,冰凌却觉得这毕竟太有限了。别看此公虎背熊腰,但脑瓜机灵,又与时代同步,忽然一天,冰凌想到了英特网,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中国作家可以成为没有疆界没有限制的“公民”,可以和任何国家的任何人自由往来,真正实现与世界对话,与全球交流了。于是,冰凌又和中国作协编译中心联系,共同将中国作家的资料搬至互联网上。于是,又取得了大量中国作家的资料,包括照片、简历、著作篇目、联系方式等等,但随之也就又是大量的工作,翻译、编辑、设计网页、上网、租用虚拟空间等等,但只要是冰凌认准了的事情,他就雷厉风行,决不后退,并且要做出声势,做出影响。本来互联网上网之后,便可开始运行,也没有必要做什么仪式,但冰凌不这样想,他要做出动静,在没有动静的地方也得做出动静,这回冰凌借助福建省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之机,将他们请到位于哈特福德近郊的马克·吐温故居,在那块绿色的草地上,按动一个象征性的按钮,而时机则选在北京时间2000年1月1日零时,多么会造势!当时,国内正在热热闹闹过千禧年呢,而此地参观的游人,看到几个中国人排成一排,很神圣地在作演说,又很神圣地宣布什么,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也都围过来看热闹,冰凌说,这就好了,表示这个仪式有这么多的国际友人出席,何乐而不为?

  这真是生活中的幽默。也是在访问马克·吐温故居的时候,冰凌向我叙述了这一切,这令我想起了冰凌的幽默写作,到美国后,他的写作是少了一些,原来,他把他的幽默用到生活中去了。幽默,其实就是智慧,林语堂说的“生活的艺术”就是幽默。

      诺贝尔情结

  在马克·吐温故居前按动虚设按钮的互联网页叫做“中国著名作家”和“中国文坛风景”,当时,冰凌本人说过这样的话,建立这两个网页,“一是更有深度地开展中美(中外)文学交流,其二向世界介绍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和作品,使美国和世界的读者和专家更快地获悉中国文坛的信息”。冰凌认为,这是一个深度的交流,也无错,但实际上是一个广度的交流,真正深度的交流与出色的显示,冰凌和中国许多作家一样,仍还是寄希望于那个诺贝尔奖,一个身处异国,极盼中国强大,文学兴旺的人,其诺贝尔情结可能更浓于国人。鉴于瑞典文学院对中国作家与作品了解的程度,冰凌觉得应该有一个提名的机构,每年都郑重地将经过严格选定的人选,提交给瑞典文学院。于是,又是一道风景线展开了,成立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冰凌和王海龙出任共同主席。同时,邀请了一些著名的作家与学者担任顾问,像董鼎山、赵浩生、唐德刚等等都是顾问,我也忝列其中。到了2000年度,这个委员会活动频繁,又是问卷调查、又是投票啦,最后力荐中国两位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和巴金,作为角逐诺贝尔奖的提名名单,最后冰凌亲自捉笔,撰写提名理由。冰凌在这里一改平日幽默的笔调,凝重而庄肃,比如,对王蒙的提名理由是这样写的:“王蒙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作家,他在近五十年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创作了六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近百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和学术著作,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多次荣获中国国家级文学大奖和意大利、日本等国的国际性文学大奖。他的个人不平凡的经历、卓越的才华、敏锐的思维、过人的思辨力、洞察力和艺术创造力,加上他惊人的毅力和勤奋,还有宽容大度、善于自我调整的文化性格,共同造就了他成为一代文化大家和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多么严谨和全面,这就不是随意与幽默所能达到的。本人也算是个评论家,但我写不出这等荐言。虽然这次举荐未果,但我想,冰凌不会就此罢休,很可能就使这道风景亮丽起来。今年他们已是连续第三年提名王蒙。冰凌说,我们把它当作一个具体的奖项,以平常心提名,年年提名,提了名才有奖获。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名,在世界文坛上发出中国作家的声音。

  至此,读者也都熟悉了冰凌。但严格意义上,只是看到了冰凌的一角,如果将冰凌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景观,那么它只是挂在屋檐挂在树梢上闪亮的冰枝与冰点,而冰凌的后面却是厚厚的积雪,是积雪下面的屋宇、树林与大地,没有这一切,冰凌不能产生,不能闪亮,不能造成景观。当然,生活中的冰凌不能完全与自然界中冰凌等同,但似乎还是有些相通之处,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美国诺贝尔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共同主席,不仅不足托起冰凌生活重任,还得为此掏出钱来开展活动,那么,谁是支撑冰凌这道人文景观的屋宇、树林和大地?当然这里有沈世光、凌文璧夫妻,有他的亲人,有他的朋友,有中国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但更主要还是他自己,他那副强健的身板、坚毅的精神、吃苦勤奋的性格,再加幽默风趣的润滑剂。就在冰凌创造那一道道风景时,他自己却还在餐馆打工、涮盘子与端盘子,就像《北京人在纽约》中的那个王启明,什么事情都干过!他就是用这种辛苦赚来的钱,支撑那一道道的风景线。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当冰凌主席、冰凌会长西装革履、精神头十足地出现在某一新闻发布会上,在激情满怀地演说时,一小时之前,他还在某家餐馆的水槽边挥汗涮盘。这又是生活的幽默。

  这使人想起了学过的《新概念英语》,有一篇文章说,布雷德是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人,白天,他穿着西装领带,到清洁公司去上班,到了公司之后,他就换上工作服,去做清洁工。他是为了在新婚妻子面前的体面,并且希望他的同事严守这个秘密。冰凌不是布雷德,不是为了个人的尊严,但他为了中国的尊严,为了中国作家的尊严,成了一个双重身份的人。那一年,他回到国内,一点也没有隐瞒这种双重生活的真实情况,这让我非常感动。在他邀请我访问美国时,情况已经有了好转,有一份固定的年薪,美国一家很有实力的出版公司强磊出版公司聘他为总编辑,从此结束了他的双重身份的生活。现在,他的爱好与谋生统一在一起了,他说,他要感谢强磊的董事长其于先生。

  对于冰凌在美国做出的这一切,蒋子龙称之为“文学‘丝绸之路’上拉骆驼者”,而我则将他视为一道风景,冰凌在创造一道道风景的时候,自己也就成了风景,不敢夸大范围,中国作家若访问美国,若去纽约、波士顿,一定是绕不开冰凌这道风景的。

  离开麦迪逊镇的那个雨夜,就是冰凌为我们开车去纽约肯尼迪机场,凌晨3时,路遇大雨,载重的汽车呼啸而过,冰凌开的是太太上班时开的福特,但在载重车前,在浓重的秋雨中,仍然像是一只汪洋大海中的小船,我们就在小船上漂啊漂,向着那个有灯光的地方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