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 奋力同步小康

14.12.2015  12:42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地处西秀区、镇宁自治县、紫云自治县交界处的西秀区岩腊乡,四面环山、交通落后、土地贫瘠、严重缺水,人们说起这个乡提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贫困。

  在2010年前,岩腊乡没有一个村通硬化路。

  作为岩腊乡岩松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朱德胜仍记得自己考取大学时,父亲用马驮着他的行李一步步走出大山。在外打拼多年的他,每次回家看望老人时,泥路上的颠簸没少折腾他。但2014年春节,朱德胜回家过年时,却大吃一惊,进村的泥泞山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

  近年来,岩腊乡通过全面实施村村通公路硬化整乡推进项目,实现村村通硬化路,与周边乡镇的距离也缩短了。岩腊乡由过去的闭塞之地,变成了西秀、镇宁、紫云三县(区)交界的重要交通枢纽。

  道路交通的改善,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实惠,减少了生产生活成本,也助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宁腊公路水淹坝路段,曾经的荒山盖上了“鸡别墅”,白色鸡群满山遍野觅食,这是岩腊乡精准扶贫示范点林下蛋鸡养殖场。

  岩腊乡党委书记杨开祥告诉记者,目前松林村成立了松宏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安顺兴旺养殖有限公司签订每枚鸡蛋0.9元收购合同,“每只鸡平均可产蛋220枚,我们按照户均饲养500只蛋鸡进行产业扶持,每户每年收入可达11万元。扣除饲养成本约6万元,扶贫户的净收益可达5万元。

  今年,岩腊乡通过实施林下养鸡项目,帮助65户贫困户养殖了32500只林下蛋鸡,可带动270余人脱贫致富。

链接

  近年来,安顺市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广大贫困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全市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十一五”期末的0.43亩提高到0.54亩;农村居民端综合电压合格率98.5%;乡镇和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率达到100%;所有自然村已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率达到95%。

贫困人口增收渠道逐步拓宽

  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是普定县最边远、最贫困的民族乡,地处大山之中,交通闭塞,地势陡险。2011年末,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820元,核定贫困人口13364人。

  在实施新一轮精准脱贫攻坚战中,猴场乡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的把脉,编制《猴场苗族仡佬族乡2013-2020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定位,按照“一村一特、一村一品”,逐步建成现代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探索出了符合实际发展的“递进式、重实效”精准扶贫模式。

  水落洞村半坡组村民彭德芬,丈夫长期卧病在床,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家庭。2014年,在省总工会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她以5.35万元的无息贷款购买了8头母牛。通过繁育,现在她家已有17头牛。由于最初修建的牛圈已经不能满足养殖需求,彭德芬把其中4头母牛交给同村其他村民饲养。彭德芬说,“一年后,母牛再生小牛,卖的净收入我和他们各得一半。”如今的彭德芬已从当初的贫困户变成了致富示范户。

  截至目前,该乡已发展核桃3万余亩,林下养殖土鸡13万羽、野鸡2万羽,优质肉牛及能繁母牛8000余头,兔子8000余只,同时还在核桃种植区套种小红蒜和马铃薯,实现以短养长。产业发展初显“规模化、特色化”的格局。

  2012年以来,猴场乡共减少贫困人口4852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3512元增至2014年的5533元。

链接

  “十二五”以来,安顺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重点发展蔬菜、草地生态畜牧、精品水果、茶叶、中药材、乡村旅游等扶贫产业,推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了一批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帮助贫困户发展了一批特色种植养殖业基地,带动贫困农户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同时,大力扶持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培育和壮大了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提升了产业扶贫的层次和水平。

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1996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展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自此,安顺与青岛两座城市结下了“山海携手”的不解之缘。

  18年来,两个城市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持续开展对口帮扶和交流协作。

  2000年以前,平坝区天龙镇芦车坝村蔬菜种植面积不足200亩,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035元,当年年底,该村被确定为青岛市对口帮扶温饱示范村。此后,青岛市先后投入资金近70万元用于村庄整治、道路改造、灌溉工程等;投入资金约800万元,发展蔬菜种植业,为芦车坝村加强“造血”功能。

  桃子村位于龙宫风景名胜区内,一直未能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内生发展的动力。2013年以来,青岛市在桃子村投入扶贫资金120万元,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家庭旅馆。“去年旅馆的收入有3万多元。”村里较早开办家庭旅馆的农户徐坤琼说,在青岛专项扶贫资金的扶持下,桃子村越来越多的农户也跟着办起了农家旅馆,如今村里农家旅馆的床位达到400余张。

  截至目前,青岛市累计投入安顺对口帮扶资金约2.15亿元,实施项目881个,集中对120多个村实施了温饱示范村和开发式扶贫村建设,为加快安顺脱贫攻坚贡献了重要力量。

链接

  在做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的基础上,安顺市大力推进社会扶贫,基本形成了三项扶贫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十二五”期间,共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青岛对口帮扶资金近15亿元,投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建设。明确市、县部门(单位)一把手担任1007个行政村的“帮村书记”,选派1007名干部担任1007个行政村的“第一书记”,共派出1007个同步小康工作组、5078名工作队员开展帮扶工作。

延伸阅读  

安顺开发区 结对帮扶责任到人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第一责任”钉在各级单位、组织及责任人身上,严格与责任挂钩,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确保全区每个村、每一户“不掉队”全面脱贫。为此,该区党工委、管委会与所辖镇(办)、企业签订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12月底,该区新招考的50名村(居)扶贫主任驻村到位,实行“定人员、定目标”的帮扶责任制,各单位部门与50个村(居)、领导干部与1933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该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5964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在平寨村、隆鑫村等13个贫困村,全区贫困率为6.6%。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32768”脱贫攻坚计划,狠抓“155”工作措施,实施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社会保障、健康保障精准扶贫“七个到村到户”,完成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建设任务,计划用三年时间,帮助贫困人口5964人脱贫,使贫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该区计划在2017年实现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设施全履盖,100%的行政村通客运车辆。围绕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基地为核心的六个园区,吸引企业入驻,吸纳5514贫困人口就业。计划筹集生态移民资金2.4亿元,通过村组易地扶贫搬迁,确保“十三五”完成3682人搬迁任务。确保1933户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良好教育,解决好203名贫困家庭高中以上学生的学费和基本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