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农民的一号文件之盼

02.02.2015  00:15

新华网北京2月1日新媒体专电 “当‘大户’是好,但投入大、风险也大,要求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也高,希望中央一号文件的好政策早早落地。”在重庆、河南等地,农民们纷纷告诉记者。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深化农村改革,到推进农业现代化,无不牵动着农民的心。

规模经营有风险希望政策多保障

刚拿到1万多元的农业保险赔付,但40岁的余桂林还是很苦恼。他是河南固始县陈集乡的种粮大户,规模最大时承包土地达3000亩。但由于管理、天气、成本等原因,几年下来反而亏了上百万元。去年秋季,他把种植面积降至500亩,还主动交了2000元农业保险费。然而一场病虫害袭来,有200亩水稻减产了六成。

农业保险是好,但是标准太低,起不到真正抗风险的作用。”余桂林说,“500亩地只获赔1万元。眼看开春了,该给水稻插秧了,肥料、人工都要钱,办贷款又难,我手头紧巴巴的。

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富民家庭农场,52岁的张明勤面临相似的情况。今年他承包土地1376亩,交了5000多元农业保险费,没想水稻得了矮缩病,三天死了八成以上,导致400亩绝产、400亩歉收。“损失60万元,保费只赔付了5万元,开春了特别缺钱。

对中央一号文件,他们非常关注。“中央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我们当大户,我们很高兴。只是,种地越多风险越大,保障能不能跟上去?”余桂林说。

他们还表示,现在就盼两件事: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要是能尽快落实,资金压力就小多了”;二是农业保险标准能不能提高,“我们遇上灾害能保本,来年才有机会打翻身仗!

致力农业现代化还需少壮多回乡

搞农业现代化,‘人’的素质很关键。有什么办法把青壮年吸引回来?有了他们,才好搞现代化!”有农户告诉记者。

重庆南川区河图乡长坪村,畔园猕猴桃股份合作社的理事长王伟给记者掏出两件“新鲜物”:一件是农民土地入股的股权证,而另一件却是一只血压计。

农民年纪太大,我不随身带血压计不行。”王伟说,虽然合作社让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可还是留不住年轻人的心。全社流转了800多亩土地,雇佣的农民平均年龄超过65岁,最大的81岁,至少七八个人患高血压。“下地前要量血压,怕他们出事。

记者看到,数十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佝偻着背,为猕猴桃施肥除草。王伟说,能找到老年人干活都已算不错了。“社里愿出三四倍工资雇佣三四十岁的壮劳力,但没一个人愿意来。

在河南,余桂林也为此担心。“雇短工一天100元,都是55岁以上,年纪大的70岁,越来越干不动。

农民年纪太大,新技术、新设备推广不开……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已成了一大难题。”重庆开县赵家街道开竹村村委会主任张存彬说。

高龄农民还使一些地方传统的“精耕细作”,逐渐被“懒人农业”所取代。重庆开县临江镇种粮大户孙昌武,农忙时要雇用30多个人。他说:“以前农民种稻,秋收后要翻耕两三次,为来年春耕保墒保水。可如今根本耗不起,劳动强度太大,上了年纪的人吃不消,这种增产措施只能放弃。

一号文件重视农业现代化,可谓抓到了牛鼻子。”孙昌武说,盼望农民老龄化问题引起更多重视。

大包大揽”吃不消社会服务盼搞好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覆盖全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农地加速流转,种地大户不断涌现,但配套的农技推广、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大户不得不“自操自办”,增加了成本。

中央政策越来越好,农民流转土地积极性提高了,接下来最盼望的就是把社会化服务搞好,解决我们种粮大户‘大包大揽’的问题。”重庆彭水县联合乡的大户何世素说。他平时最操心的就是社会化服务不够,甚至不得不花70万元,买了30多台农机种地。“提高种粮效率,关键靠机械化。但我们当地农机合作社规模太小,花钱也买不来服务,只能自己下血本。”他连呼“吃不消”。记者了解到,当地耕地面积超过70万亩,种粮大户约120户,却只有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具只有15台,“10个大户才能平分一台农机。”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赶不上大户增长的速度。

重庆开县赵家街道种粮大户陈流江也有类似感受。“水稻种植对播种技术、农药施用有很高要求,但县里植保合作社人才短缺,很多人不会用农机具,药物配比也不精准。”为此,陈流江不得不自己组织20多人的劳务队“亲力亲为”——育苗、播种、田间管理、收割、归仓……“环环不落”。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非常支持,尤其关注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的好政策。”何世素等表示,能否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补助奖励等政策,满足不同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