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三条主线同步推进创新扶贫攻坚
凯里三条主线同步推进创新扶贫攻坚
4年减少贫困人口近3万人 7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脱贫
本报讯 8月1日,烈日当空,炙热难耐,但凯里市白午生态移民城建设工地上却一派繁忙。在这个占地1200余亩、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的生态移民新城,记者看到建成不久的17栋电梯楼在蓝天白云下错落有致,有些窗户上还贴着鲜红的喜字。目前该移民新城已安置移民327户,二期及广场、观景平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展现在记者眼前的一幕正是凯里大胆创新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着力于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精准扶贫三条扶贫主线,闯出一条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新路。2011年以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88万人,全市7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脱贫。
一个项目,能让一个或几个村摘掉“穷帽”,这是凯里开展农业产业扶贫的生动实践。新中村、新光村是凯里市舟溪镇辖区的两个相对贫困村寨,借助舟溪云谷田园台湾现代农业园区,两村近300余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就业人数占该园区员工总数的80%。目前,凯里已建成云谷田园台湾现代农业园区、凯里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大风洞“黔原云珠”葡萄园区、万潮苗侗百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等4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以及17个市乡级农业园区,带动一批农民变身“农业股民”、“农业工人”,实现持续增收、整村脱贫。
以凯里为中心,根据产业布局建设炉山、下司、开怀等8个“卫星城镇群”,不仅可以分流凯里市过度拥挤的人口,也为进城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这是记者了解到的凯里市城镇化扶贫的美好一幕。在炉山镇,炉山工业园区建成投产后,吸引3194名农民进镇成为产业工人;在鸭塘镇,新峰红星美凯龙家居建材城一期建成,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以前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都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搬到城里,两口子只在开发区工业园区里当个保安、扫扫地,每月还能节余3000来块钱,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谈起进城前后的生活变化,刚搬入白午生态移民城的张林大哥感慨万千。
作为三条主线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凯里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真扶贫”、“扶真贫”,找准扶贫对象、找好扶贫帮手、落实扶贫措施。37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及有关单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活动,摸清贫困对象底数,找准贫困症结。目前,共识别出国家标准贫困人口17637户69682人,并按照一户一卡的要求完成建档立卡工作。推行“党政干部到难村、政法干部到治安重点村、经济干部到穷村、专业干部到产业村、离休干部回原村”的帮扶模式,组织全市3124名干部与3600户贫困农户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通过争资金、跑项目、出主意、送技术、理路子,从根本上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