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蓬勃发展
凯里市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多元化的碰撞,无不闪烁着东方民族民间文化的光彩。近年来,凯里市为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在全市范围内的部分中小学,各级项目示范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动 “民族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育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极大地增进全市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传承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
凯里市把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一项展示民族特色、提高民族素质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资金投入到工作的安排都给予重点考虑。各职能部门加强协作,出谋划策,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切实加强对该项活动开展情况的指导。各项目示范学校积极配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明确职责,将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互为渗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几年来,凯里市通过开办专栏、编印教材、现场指导、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使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得到充分体现,民族意识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也得到进一步增强,民宗、教育、文体部门以及项目示范学校在共谋民族教育发展的思想得到了高度统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凯里市每年安排50万元民族教育专项资金(从2016年开始每年拨付70万元),对各级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示范学校、双语教学示范校进行补助。市民宗局、市教育局联合对市级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示范中小学进行挂牌重点实施,明确在“立足实际、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各具特色”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将全市优秀的民族体育、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书画、民族服饰等引进校园、引入课堂和课外活动。注重培养和宣传典型,总结和推广经验,为进一步传承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两个体现两个注重
凯里市挂牌成立“凯里苗族语言文学培训基地”后,集中开展苗文、苗歌、高排芦笙、乐舞吹奏等民族文化的专题培训,已建立长效培训机制。自2014年6月份以来,每月利用一个周末时间集中开展培训,聘请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专职教师或民间民族艺人分期分批学习培训,共同研究苗族文化。目前,第一届苗文培训班已全部结业,培训范围逐步向全市延伸,使本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围绕民族文艺和民族体育活动开展工作,做到“两个体现,两个注重”,即民族文艺活动要体现少数民族特色,注重学生艺术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要体现学生广泛参与,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的提高。
学校将积极创造条件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一是抓好学校校园等硬件建设;二是抓好具有浓厚特色的校风校纪;三是抓好晨读、出操、值日、课外活动、班级黑板报、班级手抄报等,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民族化、个性化;四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文艺、体育、科技等学科兴趣小组,使兴趣活动文化大众化;五是利用升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校园文学社、校园民族简报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宣传。
推进活动持续开展
市民族、教育、文体部门加大工作指导力度,每年采取抽查、调度、走访等形式对试点学校进行检查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校领导班子重视程度、广大师生对相关民族文化基础知识的知晓率、是否落实师资和明确课时、是否落实教学内容或初步教材、是否纳入学校考核内容、是否落实相关经费和责任人、是否列入教学计划等。市教育部门已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学列为对学校和教师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按学期开展检查,落实奖惩。
指导试点学校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有关法律法规、民族知识及理论的宣传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专题讲座,在学校增设民族知识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不断提高师生对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民风民俗文化教育,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吃新等民族传统节日,亲身体验民风民俗知识,学生深受教育。并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进校园成果展演、工作通报、召开经验总结会等形式,宣传先进典型,推进活动持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