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转型 贵州经济亮眼

16.02.2016  10:06

携手阿里巴巴,贵州“村淘”遍地开花,黔货乘云出山;

日新月异的贵安新区从蓝图变为投资热土,一个个项目拔地而起,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5个100工程”加快产业集聚,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

激情贵州,信心和勇气催生出发展力量。

按下“快捷键”,跑出“加速度”。五年砥砺歌行,贵州发展站在新的高度上——

经济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三位,主要经济指标翻了一番以上,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进入高铁时代,开启大数据时代,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五年来,我省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培育新产业、抢抓新机遇,正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经济实力不断攀高

贵州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过去发展慢、欠账多。推动经济持续健康运行,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不断缩小与全国的差距。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坚持主基调,实施主战略,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着力解决“”的问题,跑出贵州“加速度”。经济发展积极化解“”、努力巩固“”、不断推动“”、持续呈现“”。

5年来,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5年高于全国、高于西部,位居全国前列,是全省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5年。

数据显示,我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接近6000亿元,2012年接近7000亿元,2013年、2014年分别突破8000亿元、9000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8400亿元)的目标任务;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502.5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

随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201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摆脱全国挂末的局面。这些成绩标志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实现“十二五”胜利收官。

2015年,贵州GDP突破1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突破2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接近2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接近1.5万亿元。

这6项经济指标,都比5年前翻了两倍多。

贵州欠发达、欠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之一。但与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奔向小康,是当代贵州人坚定而美好的梦想。

近5年来,中央对我省支持力度空前加大。

国家出台国发(2012)2号文件,将贵州同步小康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同步小康“两步走”战略;批准设立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安综合保税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升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

一个个漂亮的数据,无不彰显着贵州强劲的发展势头,华丽托起贵州越来越近的小康梦。

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跨入万亿元大关,标志着全省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也是同步小康“两步走”战略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重要标志,更是“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综合体现,昭示着我省进入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我省已迈出最艰难、也是最坚实的步伐。

创新形成新支撑

在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促发展,贵在辩证看待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成在坚持围绕主要矛盾攻坚克难补短板,精准分析,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自觉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施主基调主战略,坚持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发展,通过精准发力、定向施策,稳住发展速度,助推结构调整。

谁走好了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立足贵州资源优势,省委、省政府以创新理念为引领,带领全省上下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既要“”,又要“”,培育增长新动力。  

产业创新一马当先——

转方式,调结构,高点起步,高位切入,倾力打造五大新兴产业,这是省委、省政府着眼贵州发展全局的前瞻性谋划。

因时而动,顺势而为,贵州大数据产业无中生有,异军突起,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贵州叫得响的一张品牌。数据显示,以大数据为引领的贵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去年增加值同比增长80%以上。

全省在大数据领域探索推出十个首创之举,引进阿里巴巴、京东、浪潮、以晴等国内外500强企业。初步测算,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23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发展五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自上而下的自觉行动。既立足资源,又跳出资源,五大新兴产业次第花开,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稳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坚持“”、“”并举,关键就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  

传统工业产业焕发新活力——

省委、省政府立足资源优势,推出“四个一体化”、“五张名片”,出台“煤炭企业减负措施”等,稳定传统产业发展。2015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改建和技改项目投资74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传统产业平稳运行,煤电烟酒四大行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60%左右。

传统农业“”出新变化——

我省坚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升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与2010年相比,2015年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改变人们通常习惯性认为的农业“脸朝黄土背朝天”,我省农业园区、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全省农业、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茶园、烤烟、中药材种植面积均位居全国前三位。

理念顺则思路清,思路清则事业兴。

当前,我省正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坚持传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创新驱动形成新支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创新激发新活力

改革创新的洪流,冲刷着观念,孕育出蜕变,迸发出活力。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要靠转方式调结构。近年来,我省加快经济发展的思路更加辩证准确,驾驭复杂局面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更加坚强有力,手段更加精准有效。

平台创新快马加鞭——

5个100工程”加快产业集聚,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

3年的实践证明,“5个100工程”既是全省吸纳和集聚生产要素、引进和集成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平台,更是全省对外开放的主阵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去年前11个月,全省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029亿元,省级农业园区实现总产值1670亿元。以“5个100”工程为载体,园区经济、规模经济集聚效应不断凸显。

2015年8月,我省再次按下创新“快进键”,推出“1+7”国家级重点开放创新平台,他们既是贵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先行区,更是贵州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试验区。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半年时间,成效初显,越来越多的“金鸡蛋”正在装进“金篮子”。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

去年,新增3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2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79个省级创新平台,新增众创空间25家,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28个。

投资创新借力登高——

创新投融资机制,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更加多元、更加厚实。去年前10个月,存贷款持续高速增长,新增额步入全国中游行列;“十二五”累计实现直接融资2800亿元,是“十一五”的10倍,直接融资快速增长;去年集中向社会推荐1708个PPP项目,民间资本投资占比提高。资金后盾变强变大,加速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

创新引领的动力越来越足,经济发展的磁场越来越强,结构调整的力度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

坚持创新驱动,我省能力不断增强,引领新发展。

全省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在创新,项目、企业自觉将创新发展融入事业发展、推动事业进步。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843.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全省举办数博会、众筹大会,搭建创业创新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程度地释放创新潜力。

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市场转型活力。

在创业创新热潮带动下,全省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实现较快发展,创业活动日益活跃,创业者群体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农民工、失业下岗者、海归人员都投入到创业浪潮之中。

坚持运用新业态,推动黔货出山。

过去,受制于交通、区位、地理等因素,黔货不易走出大山。发展电子商务,是全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选择。近年来,全省广泛运用“互联网+”,推动“黔货出山”,电子商务交易呈现爆发式增长,涌现出好花红乡村电子商务等一批典型,搭建起贵州产品走向世界、走向国内、走向高端的桥梁。

基础实才会行得稳,动力足方能走得远。

挺进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征程上的贵州,正不断开创全省经济发展新局面,推动贵州经济发展行稳致远,为同步小康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田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