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追赶到领先的世纪跨越:“中国天眼”傲视苍穹
图 本刊记者 李枫
9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FAST观测基地总控制室考察数据收集处理应用情况
9月25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仪式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宣读贺信并致辞。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出席。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射电脉冲双星发现者约瑟夫·泰勒致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主持。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汇报FAST项目基本情况。
9月25日,刘延东副总理宣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并致辞
9月25日,刘延东、白春礼、连维良、南仁东、陈敏尔、孙志刚共同按下启用球
9月25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仪式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举行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FAST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可以实现大天区面积、高精度的天文观测。FAST与目前号称“地面最大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相比,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一二十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1996年10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南仁东教授(右一)与中外天文学家深入贵州喀斯特山区实地考察大射电望远镜项目
1996年10月,南仁东教授与中外天文学家在贵州调研大射电望远镜项目
1996年10月,中外天文学家深入贵州喀斯特山区实地考察大射电望远镜项目
2014年7月31日,建设中的“天眼”——FAST观测基地
2014年7月31日,建设中的FAST观测基地
2014年7月31日,建设中的FAST观测基地夜空星光熠熠
2016年9月13日,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即将落成启用
2016年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
“中国天眼”傲视苍穹
FAST的来龙去脉:
1. 1993年,天文学家提出筹建大射电望远镜的建议;
2. 1994年,组建LT中国推进委员会(1999年易名SKA);
3. 1995年,LT第三次国际会议在贵阳召开;
4. 1997年,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到平塘实地考察;
5. 1998年,明确FAST工程概念提出;
6. 1999年,FAST预研究作为中科院首批“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立项;
7. 2000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专题学术研讨会在贵阳举行;
8. 2001年,“大射电望远镜FAST预研究”工作顺利完成;
9. 2002年,FAST被列为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
10. 2003年,平塘县上报一平方公里阵(SKA)选址项目有关材料;
11. 2004年,省无线电管理局再次到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进行无线电波测量;
12. 2005年,省无线电管理局、省山地气象研究所有关人员对大窝凼进行为期65天的测试;
13. 2006年,FAST项目正式决定选址贵州平塘;
14. 2007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FAST立项,项目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15. 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FAST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6. 2008年,FAST工程在平塘奠基;
17. 2011年,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FAST项目开工报告,FAST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18. 2016年9月25日,FAST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落成启用。
(编辑 虞思滔 责任编辑 谭淑元 2016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