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李红岩研究员讲解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历史研究》主编李红岩研究员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举行了一场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交流座谈会。我校副校长蔡永生、徐晓光,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部分青年学者参加,会议由社会科学处处长杨斌教授主持。
李红岩研究员
李红岩首先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来源及其属下的一报、八刊、一网现状及发展趋势,并详细阐述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办刊理念。他强调,给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投稿,最重要的是选题,其次才是内容质量。每篇投稿编辑部都会认真对待和处理,每篇文章的面世都要经过至少10道关口。
座谈会现场
在问题解答中,李红岩主要表述了如下观点:第一,历史研究既要研究历史的血肉,也要研究历史的骨骼。第二,革命史观与现代史观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革命为现代化开辟道路,革命史观应该包容现代史观。第三,一个大学的学报是一个大学学术水平的展示平台和宣传窗口,学校应该制定正确的政策导向鼓励学校教师将最好的学术成果投给本校的学报。第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首要的是选好题,再就是做好论证。第五,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站在共产国际发展的历史基础之上,一定要站在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基础之上。第六,“爱国与爱党”是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汇总的一个论题,要破解这一论题必须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话语,而不能掉入西方话语体系的陷阱。第七,存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要义。互联网就是新形势下的生产力,我们要利用互联网这种生产力去巩固和发展我们的生产关系。
最后,蔡永生、徐晓光分别就李红岩研究员的讲解进行了总结评价。蔡永生指出,李红岩研究员的讲解体现了学术专家与期刊专家的高度统一,具有“四高”“三新”的特点,即马克思主义素养高、学术含量高、起点高、眼界高,观点新、视觉新。徐晓光希望通过这次座谈会,能使在座的青年学者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多打开思路,多些琢磨,积极为学校科研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