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能改变:维吾尔族石油工人的中国梦

03.07.2014  23:07

新华网乌鲁木齐7月3日电(记者呼涛 熊聪茹)中国南疆和田,维吾尔族老人巴克·卡德尔守护着一份特殊的荣耀:家里新砖房最后一间落成那天,他亲手在大梁上用维吾尔语刻上大儿子的名字肉孜麦麦提·巴克。在2500公里外北疆克拉玛依油田,这个年轻人改变了自己和全家的命运。

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在新疆这个多民族大家庭,我靠知识和努力改变命运,全家人也走上了充满希望的道路。”已是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五区采油六班班长的肉孜麦麦提·巴克说。

20年间,他从不会说汉语的南疆小巴郎成长为技能专家,还把四个弟弟都供成大学生,有的还走出国门深造。

23年前,父亲赶着毛驴车把他送到县城,他坐上长途客车去2500公里以外的克拉玛依上技校。23年后,他把父母送到机场坐飞机,去看在澳大利亚读书的弟弟。

过去大家都尊称我巴克老师。现在,大儿子是我们全家的骄傲,连亲戚邻居和学校的老师教育孩子都会说‘好好学学巴克老师家的大儿子’。”巴克·卡德尔自豪地说。

在克拉玛依这座以石油命名的北疆城市,刚来时身高只有一米四八的南疆小巴郎已经长到一米七十多。在这里肉孜麦麦提有很多身份:采油班长、技能专家、培训老师、石油技术网站创办者,也是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普通话宣传员。

同样来自和田的肉孜麦麦提的妻子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在克拉玛依一所学校教英语。十一岁的儿子把维语和汉语都说得很流利,“特别爱爸爸,因为他每周都带我踢足球”。

他刚分来时,我觉得这孩子特憨,汉语实在不行,但是,他特别肯用功、有悟性,我走到哪里都带着他,用拼音把采油术语写给他来背。”肉孜麦麦提的第一任班长景佩江说。

每次有需要传达的会议纪要和报纸上的内容,我就让他来给大家念上一段。有念错的时候,大家也会笑,但都是善意的,马上会教给他正确的读音。”景佩江说,两年之后,肉孜麦麦提就在采油区的青年技术工人比赛时拿回第一名。

如今,肉孜麦麦提有了圆满的家庭,儿女双全。每天早上,他开车送妻子去学校上课,再乘坐班车赶往油田工作——他的班里有23名员工,分别是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其中少数民族员工13位。

工作的时候,我没觉得自己是少数民族,也没觉得少数民族或者汉族同事谁有什么特殊,希望大家能像红柳一样抱团。”他说,类似分配工作任务、奖金分配这样的情况,都是班里员工之间的事,而不是民族之间的。

无论是什么民族,你都要努力完善自己,把自己的水平提得更高,也许就会有很多机会在前面等着。大家现在愿意和我讨论技术,很尊敬我,是因为我的技术能力,也是因为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他说。

新疆油田公司通过开展少数民族员工专题培训工作,以培训促进少数民族员工综合素质整体提升,实现各族员工‘同语学习、同堂授课、同台竞技’,各民族融合发展。”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陈新发说。

目前,新疆油田公司共培养少数民族技能专家两人,技术能手40余人,技师、高级技师150余人。

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一共有2400名员工,其中超过百分之三十是少数民族,大概有700多人,公司鼓励所有员工结对子,在语言和技术上“一起学,同台比,共进步”。

只要用功、用心工作,就能得到更多机会。在这方面,少数民族员工和汉族员工都是一样的。无论他们在公司的起点岗位是什么,都有很多进步途径。”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党委书记刘超说,在这个多民族组成的公司里,所有员工都享有平等的技术和岗位晋级的机会。

刘超发现肉孜麦麦提这个年轻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早想一步,先走一步”,进步得特别快。他主动提出和大家分享技术经验,虽然汉语表达上偶尔还会感到吃力,他就用别的方式展示出来:当别人还在写板书讲课的时候,他已经用上了幻灯片;等到有人开始用了投影仪,他已经用上了多媒体教学来给大家讲课和培训。

有人很好奇,问我怎么能得到这么多机会和培训,我就用很简单的话回答:觉得自己得到的少?先问问自己付出多少。只要你坚持提高技术,肯定就会有收获。”肉孜麦麦提说。

他说,“别人玩的时候,我在学习和准备技能比赛,虽然很艰苦,但每次都有一大步的提高。最直观的就是工资收入,每个月我光技术津贴就有三千多块,这是努力工作得到的,不分少数民族还是汉族。

有少数民族朋友问他为什么要那么用功学习汉语,他会说,“汉语是你在社会中交流和成长的工具。学习好汉语就能把视野和生活圈子扩大,思想才不会那么偏激,遇到事情也能更冷静、更全面地思考。

面对一群来自故乡农牧民家庭的孩子,肉孜麦麦提举起一幅照片:那是让和田人很亲切的“千里葡萄长廊”。有个小姑娘怯生生地对他说,“肉孜麦麦提叔叔,你真棒!你说只要我好好学习,以后真能像你一样吗?

我们都是从同一个地方走出来的,我能做到的,你们也一定能。”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