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谷秆秆”成就大市场 “好一多”的扶贫密码

13.03.2017  14:01

  挤奶班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是附近的村民

  饲喂工驾驶着推料车为奶牛推料

  用“农家肥”种的蔬菜涨势喜人

  “一楼一顶”二层小楼,崭新的铝合金门窗,门楣上“天作之合”的喜字还没褪色。老熊说,如果不是有了好一多乳业的奶牛场,难以想像自己能给儿子盖新房、接媳妇——光是彩礼,就掏了八万八。

  在修文县谷堡乡红焰村,不少和老熊一样的村民们,正在享受着如村名这般吉祥的日子。8年前,贵州好一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好一多)5000头规模的奶源基地落户以来,这里的村民们靠卖“包谷秆秆”,换来真金白银;他们在家门口上班,变成了现代牧场里的产业工人。

  这也是贵阳市扶贫攻坚春季攻势里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期间,贵阳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脱贫摘帽。不过,“十三五”期间,贵阳要开启一个脱贫攻坚新的进行时,真正实现“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作为贵州省乳业龙头企业,好一多正在和诸多企业一起,肩负着产业振兴和助力精准扶贫的双重责任。

  连日来,本报记者在修文县谷堡乡和六桶镇,走访好一多奶源基地和成品奶加工厂,探访好一多在这里助力村民致富的“幸福密码”。

  A 奶源基地打工 庄稼汉奔小康

  3月9日,一身棕色皮衣,骑着摩托车,50多岁的熊礼华驶出谷堡乡好一多奶源基地厂大门,回到附近红焰村的家。

  熊家院子里有三栋房子,层次分明:一栋二层小楼,贴着崭新的瓷砖,铝合金门窗装饰一新。上下一共6间,给新婚的儿子儿媳住;老熊两口子住在一旁的平房。再往里走,是一栋修建中的二层小楼,一楼打算用来当车库。

  老熊的同事们常开他的玩笑:“这几年你是‘搞到事’了!”并争相透露他的家底:一台货车、一辆新买的面包车、平时做农活用的三轮车、上班骑的摩托车……去年给儿子完婚,他办了40多桌酒席,接媳妇数了八万八的“现皮”。

  “10年前,这样的日子想都不敢想。”父母去世得早,给老熊兄弟二人留下的只有三间土坯房。家里的生活基本靠种庄稼,可一亩田只能打出六七百斤谷子……

  2009年,好一多在红焰村选址修建5000头奶牛规模的奶源基地,当地不少村民来到工地上参与基建。奶牛成功引进后,老熊成了基地第一批员工,从普通的饲喂员干起,如今,已担任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手下有工人30多个。月工资也从最初的一两千涨到了现在的六七千。妻子罗明芬也在场里上班,两口子每个月工资加起来,已是“万元户”。除了工资收入,熊家还向好一多流转租出了10亩田土,作为牧草种植的带动示范点,每年光租金都要收八九千块钱。对于眼下的日子,老熊觉得知足。

  贵州省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15年全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6044元,老熊及其家里的年收入高出这个数据。

  荷包鼓起来了,红焰村的村民们想的事情也更长远了。不少人把上学的孩子设法送到了修文县城就读,并在那里租房子住;妇女们的打扮也更“”了,“以往只晓得穿球鞋,现在知道穿靴子更好看了。

  像老熊这样在好一多从事乳业的村民,红焰村有60人;谷堡乡和六桶镇基地总共有150余位村民。8年来,他们每个人年均在好一多奶源基地领到工资收入3.5万元,“在沿海城市打工,每年得的工资总收入也就是三万多。不过,我们在家门口上班,解决了留守儿童等等问题。”老熊说。

  B 卖一亩包谷秆 能抵三亩玉米籽

  每年7月底至9月期间,是好一多谷堡和六桶基地大量收购“包谷秆”的季节。“包谷秆秆”的学名叫青贮玉米,是养殖奶牛的过程中最主要、性价比最高的饲草料,同时也要辅以苜蓿草、花生秧、东北羊草等价格较高的其他饲草料。

  每到那个时候,通往这两个乡、镇的好一多奶源基地的道路,排满了各式各样运“包谷秆”的汽车,最长时延伸出一两公里。有的甚至从黔西、清镇等地赶来,通宵达旦地排队,生怕错过了过磅、收购的机会。整车“包谷秆”装得满满当当,像是给车身罩了一顶草帽。黔西县金碧乡的农民李强说,一到收“包谷秆秆”的时候,他开着自己的农用车在老家收,然后运到好一多谷堡基地出售,一个季节可以赚三万多元。

  好一多的两个奶源基地建场之初,很多老百姓对卖“包谷秆秆”比卖“包谷籽籽”更赚钱这个问题,还是将信将疑。为了鼓励农户种植青贮玉米,好一多流转了部分土地作种植示范,每吨按照400多元的价格收购,看到种“包谷秆秆”“管钱”,不少农民开始自觉种起来。

  修文县农业局草地站站长、高级畜牧师邓龙涛给记者算了笔帐:一亩青贮玉米产量在4.5至6吨之间,只按每亩5吨的产量估算,每吨530元,一亩的毛收入就是2650元。而一亩玉米籽籽,只能卖八九百元。“种什么划算?一目了然。”邓龙涛说。

  好一多谷堡基地负责人谭世超介绍,近年来,基地向农户收购青贮玉米全是现金结算,每年的开支为4000万元左右,累计下来,已经有两亿多元实实在在装进了村民的荷包。仅在红焰村,每家卖青贮玉米给好一多的,一年收入就达3.5万元。而在六桶的基地,当地村民靠卖青贮玉米,每个家庭一年收入达4万元。

  好一多以奶源项目实施对购买青贮玉米的拉动,完成了产业扶贫的模式,也契合全省加大奶业发展,满足本土市民对乳制品的需求。其实,从2014年开始,省政府在加快山地生态畜牧业的部署中,已经明确推广秸秆饲料化利用;2016年,贵阳市率先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粮改饲”项目试点,目标定位完成青贮玉米种植3万亩以上,收储全株青贮玉米9万吨以上。

  邓龙涛介绍,在修文县,2017年这项工作将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推行。今年,该县计划种青贮玉米两万亩,收储6万吨,预计实现收入3180万元。“包谷秆秆”能“管钱”,是好一多在全省拥有良好乳业市场的支撑,这也是精准扶贫的依据。

  C 基地落户8年 为农户创收近两亿元

  3月9日下午,穿戴完连体隔离服、鞋套,并经过喷淋消毒后,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了谷堡奶源基地的“核心地带”——饲喂区。长达500米的大棚中,饲喂工路军正驾驶着推料车,将草料准确地推到奶牛嘴边。这样的工作每隔两个小时就要重复一次,确保所有的奶牛都能够得着、吃得上。

  下午6点,是挤奶大厅里第二次集中挤奶的时段。工人打开从牛棚通往挤奶大厅的“专用通道”后,健康奶牛便会一头接着一头进入挤奶平台。经过擦拭乳房、挤掉头三把奶后,工作人员会将套杯套上,进行机械自动挤奶,大约两分钟便能挤出10公斤左右的牛奶。带着体温的原奶将通过管道进入制冷罐,降至2℃至7℃的温度后进入冷链运输罐车,从这里运往位于扎佐的工厂,生产出来的鲜奶,运往全省各地。

  而饲养牛产生的粪水,通过预埋的管道,流到周边农户菜地的蓄粪池。用“农家肥”种出来的蔬菜,在市场上可以卖个好价钱,比如莲花白,在市场上的价格甚至高出周边同等蔬菜的价格,解决排污的同时,实现生态循环。

  2009年,好一多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一万头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专家们几乎遍访了新西兰所有的家庭牧场,精心挑选的4000头三代完整全系谱荷斯坦奶牛被顺利引进修文县谷堡、六桶基地。

  好一多董事长张琴介绍,经过8年的繁育,这两个基地已发展起8000多头存栏规模的良种核心牛群,日均出产原奶70吨。自有牧场的奶源自供,在品质上能够绝对把控;覆盖全省所有区县的冷链销售网络,可实现半径500公里范围内乳品24小时新鲜送达……作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好一多依托自有牧场的核心竞争力和24小时新鲜送达的核心竞争优势,在高端鲜奶市场占有率上占据绝对优势。仅2016年,好一多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纳税1500万元,每年的市场份额呈30%的递增。这些,都是精准扶贫的基础。

  修文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介绍,2009年开始,好一多奶源养殖基地落户该县谷堡和六桶两地,每年带动周边上万户农户种植青贮玉米,8年来累计收购青贮饲料近30万吨,为当地农户创收近两亿元,形成了“家门口的大市场”。

  55岁的伍少春,在修文县扶贫办从事扶贫工作达17年。他说,类似好一多这种龙头企业带动脱贫的模式,效果明显。修文县还有另外一家企业通过对农户提供猪仔、饲料等养殖方式,然后包销农民养大的肥猪,脱贫效果也很显著。“产业扶贫是农村脱贫的重要道路。”伍说。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提升奶业生产水平方面、满足对本地乳制品消费需求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问题,是一对统一体。2016年12月底,贵州省农委印发《贵州奶业裂变发展实施方案》:从2017年到2019年三年内,贵州预计投资17亿元助推奶业“裂变式”发展。其中,首期项目将在全省奶业发展水平和集中度最高的贵阳实施。包括好一多在内的本土奶企,将迎来又一个重大发展机遇。

  产业扶贫,这个热词,通过包括好一多在内的诸多企业,逐渐落地变成现实。家门口的大市场,只是扶贫中的一条思路。在贵阳“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的空间中,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实践中,可作可为的事情,需要更多的实践者来完成。

  记者 田坚 黄启旺/文

  王弘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