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 将创设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
开局之年起好步 系列报道
2015年9月,四川获批成为全国首批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赋予四川的重要任务就是推动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加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成都将如何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哪些项目和领域将获得重点发展?昨日,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按照“军民融合、央地合作、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思路,成都将依托国防科技工业的雄厚基础和地方优势产业资源,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推动军工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军民技术对接,促进军民创新要素双向流动,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努力建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示范核心区。
成发集团:“小核心、大协作”
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是推动军民深度融合的一个标杆。成发集团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科研、制造基地,形成了机匣、钣金、热表、装配试车等五个专业化制造中心,具备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零部件生产试验能力。 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成发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按照“小核心、大协作”模式,依托重点外贸项目,围绕核心领域进行专业化建设,一般资源广泛依托社会资源。成发公司指导合格供应商完成能力建设,使燃机产业链在省市内初步形成,并融入世界燃机产业链,不断深化与国际知名企业在燃机领域的合作。
公司以产业联盟为主要依托,建立军民深度融合的供应链体系。按照体系化、集约化、社会化的思路,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开放协作高效的投资建设格局。突出由国家主导、重点支持的核心能力,具备有限竞争、择优保障的重要能力。在业界看来,这是改变我国现行的总师加总承制单位依靠行政指挥系统协调的组织形式,创新国内航空发动机研发、批产的生产组织模式。
“这种模式能极大调动参与单位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资源最大化应用,改变国内原有的体系内自建能力、自成体系的现状。”公司表示,首先是核心企业具有稳定、持续的市场需求,掌控市场能力和把握市场方向能力强,能引导和指导协作联盟;其次是协作配套企业具有强烈的自愿参与需求,接受辅导参与重大项目和新兴领域,进入航空发动机行业后,再拓展业务市场;第三完全由市场连接双方,以合同方式完成组织,双方都以不断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按期交付为目标,充分尊重市场。
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
在加速推动军民深度融合里,重大项目、政策、产业发展被多次提起。
市经信委透露,成都将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突出发展航空产业,作为军民融合的产业核心,加快发展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新一代信息技术、航天、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机电装备和新材料等产业,瞄准空天、战略投送和边海空防管理等新兴领域,在云计算、石墨烯、量子通信和智能制造等产业中构建多领域产业体系。
还将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创设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规划发展全市军民融合创新基地和产业综合区,突出“1”的创新引领、新兴产业聚集的功能,打造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核心区,培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高地。围绕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着力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和特色园区,形成创新引领、布局合理、多园支撑、各具特色、协调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天府新区为核心,高新区、经开区、新都区、双流区和彭州市等区(市)县为“1+N”实施区域,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按照“着力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的要求,成都提出系列政策扶持体系,以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核心,天府新区、高新区等有关区(市)县的具体措施、军民融合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办法、入驻园区企业门槛、政策实施细则等为辅助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集聚军民融合企业,承载军民融合项目,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目前正在加快编制相关政策措施。
据悉,政策支持重点方向有军工高新技术与地方优势产业融合、承担国家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军民融合创新产品市场开拓和军区融合创新产业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重大科技成果在蓉产业化,开展军工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管理改革,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等,吸引全国优秀人才和高新技术在我市聚集,激活双向转化、深度融合动力。
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
原标题:天府新区将创设 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