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 贵州城乡变化大 敢叫天地换新颜
五年前,贵州提出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
五年来,紧扣以人为核心的宗旨,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思路、目标、路径和方法日渐清晰,依山就势、生态优先、产城融合、文化多元和城乡统筹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政策取向效应初显。
“十二五”时期,贵州省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35%提高到2014年的40.01%,“十二五”城镇化发展目标提前一年完成。预计到2015年底,贵州省城镇化率可达42%左右。城镇化加速趋势明显,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五年奋进,贵州省初步形成了以黔中城市群为主体,以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为龙头,以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为重点,以小城市和县城为支撑,以小城镇为基础,新型农村社区为补充的现代城镇体系格局。
五年发展,随着贵州省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的提高,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城镇化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高速公路三年会战、铁路建设五年会战、民航机场建设、内河航道建设、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缅气入黔”工程实施,一系列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竣工,不断提升贵州省城镇化保障能力。
五年进取,贵州省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131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超过9平方米,用水普及率近90%,燃气普及率近60%,城市污水处理率85%左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5%左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
让广大农村群众拍手叫好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加速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城乡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城乡统筹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五年跨越,贵州省城镇基础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基本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社区和社会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发展。生态文明特征与彰显文化特色逐渐形成共识。
回眸“十二五”,城镇化带动下,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消费水平大幅提高;生产要素集中集聚,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加速发展,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三农问题逐步解决,城乡统筹初见成效……城镇化带动战略,已成为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强劲引擎。
安顺市旧州镇浪塘村杜云伟讲述:小村变成了“绿富美”
带着妻儿在浙江打工12年,家乡浪塘村在我的记忆里是,泥泞难行的泥巴路,逐渐变黑发臭的邢江河,畜禽乱跑垃圾乱堆,还有穷得叮当响的贫困。这样的浪塘村,我和妻儿过年都不想回去。
去年,儿时的好友打电话说浪塘村已经变成了“绿富美”。出去这么多年,这还是我第一次听到村里有变化的消息。
好友说浪塘村搞起了旅游开发,假期自驾来的车排成了长龙,游客爆满但农家乐太少,很多游客找不到地方吃饭。
我当时不敢相信,心想浪塘村有什么好的,怎么会有这么多城里人去那里游玩?
今年过年,离开家乡十几年的我终于回来看看。一进村里,眼前看到的让我不敢相信这是自己不愿回来的那个村子。青瓦白墙的幢幢农舍,清清河边蜿蜒的木栈道,高高耸立的水车,还有太阳能路灯、停车场,进村的路变成了干净的大马路,这哪里还是以前又脏又乱的村子。
村支部副书记刘兆民说,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政府投资改造农房、道路以及整治河道,推进乡村旅馆、餐馆、产业项目建设,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么大的变化。
这么漂亮的村子,这么多游客,农家乐供不应求,开一个应该很赚钱的,何必再出去打工呢?
想明白了,说干就干,今年4月,我的“农家香”农家乐开起来了。几个月下来,我已经挣了4万多元。我想用这些积蓄打造一个升级版的“农家香”。
如今,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陆续从外面回来开农家乐了,全村开了近30家,做得最好的人家一年能赚50多万元呢!
政府的好政策让浪塘村越来越美,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