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工作综述
在过去的五年里,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要求,在商务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全省对外经济 技术 合作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预定目标,为“十二五”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十二五”主要工作回顾
(一)“走出去”工作
自2011年起,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全 省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 。全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累计完成额从201 0 年的 22003 万美元直线上升到2015年的80904.82万美元 。 “十二五”期间,全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累计完成额超过25.7亿美元,是“十一五”的4.3倍,年均增长26.8%,超额完成“十二五”预期目标。
与“十一五” 相比, 我 省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加快 企业 “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对外开展经济合作的国家逐年增加。到了“十二五”期末,省内企业承揽海外工程项目遍及 49个国家,其中亚洲18个国家,非洲22个国家; 境外投资区域由“十一五”时期的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拓展到拉丁美洲和大洋洲。
此外,省内“走出去”企业在境外承揽的对外承包工程行业从单一的房屋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向水利、石油化工、电力、工业建设等领域扩展;在境外开展投资业务从批发零售业、制造、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向房地产业、金融业、餐饮业、农业、科研等领域延伸。“走出去”工作对全省外贸进出口的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见表一)。
年份 | “走出去”带动进出口额 | 全省进出口额 | 占比 |
2011年 | 8.45 | 48.84 | 17.30% |
2012年 | 10.50 | 66.32 | 15.83% |
2013年 | 20.47 | 82.90 | 24.69% |
2014年 | 19.26 | 107.71 | 17.88% |
2015年 | 9.72 | 130.16 | 7.47% |
(表一)
1、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势头良好。 “十二五”期间, 全 省对外承包工程 累计完成营业额以年均增长25.75%的速度递增。2011年至2015年,我省企业在海外承揽工程项目涉及房建、交通、电力、水利、工业、制造加工、石油化工等行业,累计新签约合同额超过18.7亿美元,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近23.4亿美元。
截止2015年底,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瓮福(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等12家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走出去”在国外承揽工程项目,工程遍及马来西亚、加纳、斐济、沙特、毛里求斯、白俄罗斯等49个国家和地区。 2015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额为67756万 美元,同比增长 35.16 % ,其中,在“一带一路”国家承揽工程项目累计完成营业额为 17588万美元,占当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额的25.96%。
2、 对外投资规模呈现 历史新高 。 “十二五”期间, 全省累计备案投资协议额近 10亿美元,同期增长9856.6%; 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45532万美元,其中对亚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8731万美元,对非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6302万美元,对欧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6069万美元,对拉丁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1488万美元,对北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372万美元,对大洋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570万美元。
目前 ,全省已“走出去”开展业务的境外投资类企业有22家,投资遍及美国、新加坡、坦桑尼亚、法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英属维尔京群岛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5年年底,我省累计中方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7亿美元。2015年,全省累计中方对外直接投资额 超过 1.3亿 美元。
3、外派劳务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快速发展,通过工程项下对外派出劳务人员的数量也迅速增加 , 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 由 “十一五”的 3831人 增长到 “十二五” 的 14312人,同比增长273.58%。因本省企业在海外承揽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所以 “十二五”期间向两大洲派出的工程劳务人员数量超过 1.2亿人。
(二)对外援助工作
1、对外援助成套项目
“十二五”期间,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新签约对外援助项目12个,分别在斐济、塔吉克斯坦、肯尼亚、吉尔吉斯斯坦、贝宁、毛里塔尼亚、尼日尔、老挝、马里等九个国家。累计新签合同额为3924万美元,与“十一五”相比,同比增长89.66%;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 营业额 11408万 美元 ,与“十一五”相比,同比下降17.39%。
2、援外培训项目
援外培训项目是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的一种交流项目,它是我国开展对外援助的一种形式。“十二五”期间,由商务部主办,省商务厅、贵州科学院共同承办了五期“发展中国家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技术培训班”和一期“2015年发展中国家云环境下大数据的管理及应用研修班”,来自亚洲、非洲发展中国家的149名学员和31名政府官员参加了培训.
(三)双边无偿援助工作
为援助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我国西部9个省区在扶贫开展、社区发展、能力建设、性别问题等领域的发展,2011年至2014年,新西兰驻华大使馆面向上述9个省份提供了22个中国-新西兰发展基金项目,累计援助金额超过960万元。这期间, 贵州 省成功申请到4个发展基金项目,它们分别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旅游培训及解决木工村饮水困难问题”项目、黔南州罗甸县董当乡董望村排洪渠项目、黔西县城关镇驮煤河社区农业技能培训项目、黔南州贵定县昌明镇白马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受援金额为165.9444万元,约占新方对我国西部9个省份提供援助总金额的17.25%。
二、“十二五”期间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 培育壮大外经企业。坚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并举、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牵手”,壮大“走出去”企业的经营主体。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分类指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国有、外资等各类所有制企业积极有效的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实施“外经企业‘155 ’ 工程”,力争到2017年,全省开展外经业务的企业达到100家,其中外经业务规模超过3亿美元的1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5家,超过2000万美元的5家。
二是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个平台”,通过组织省内企业 参加国内外 以“走出去”为主题的经贸交流 活动或组织企业出国专项考察 等方式,加大对“走出去”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为企业搭建各种 参与 对外经济合作的交流平台,推动“走出去”工作有更大突破。如 省商务厅与美国密西根州经济发展署签订《贵州省与密西根州经济合作备忘录》;由省领导带队,分别在美国、加拿大举办贵州环境推介会;与 香港 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 合作,举办“立足香港·迈向国际”贵州介绍会、“善用香港·开拓海外市场”香港投资推广研讨会暨贵州企业总裁晚餐交流会等。
三 是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一 方面, 搭建贵州外经企业战略合作联盟。积极推动企业以行业和集群式“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坚持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推动企业间的合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差异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理分工体系提高竞争力 ,鼓励企业 通过“抱团出海”、“企业联盟”等方式,大跨步 、可持续的 “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 建立健全“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召开外经工作会,邀请省直有关部门及金融机构与省内外经企业进行信息交流、共同商讨“走出去”的发展问题 ;通过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将企业咨询的有关东道国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放在信息服务网上,让企业更好的利用此平台共享信息资源。
四 是积极推动银企合作。一方面,协调省内金融机构在商业运作的基础上为贵州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提供保函、信贷、结算、保险等专业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资金、信息、专业等的优势,联合贵州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五 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外经专业人才培训。根据我省外经人才缺乏现状,积极争取商务部合作司、中国承包商会支持,邀请外经工作专家就政策体系、项目标书、报价、谈判等专业对贵州外经企业进行专业人才培训。
六 是加大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及各种平面媒体,加强“走出去”重大意义、经济回报、操作方法等各方面的宣传,让更多的企业知道什么是“走出去”、为何要“走出去”以及怎样才能“走出去”,激发企业兴趣,进而 加入到全 省“走出去”企业的行列中来,成为我省外经行业的一份子。
七 是 加强境外风险防控。加强国别风险安全预警, 及时 转发商务部发布的安全预警信息 。“十二五”期间,共计转发 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提示 89 条 ;加强境外中资企业安全管理,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安全生产大检查。
结束语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2016年已拉开序幕,“十三五”已吹响号角扬帆起航。回望累累硕果的“十二五”,信心倍增;展望前景广阔的“十三五”,任务艰巨。“十三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 全 省实施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加速期。虽然 全 省的对外投资合作工作已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但与周边省份、沿海地区相比,在发展水平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矛盾。 省商务厅将紧紧抓住 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全省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投资与贸易有效融合,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努力嵌入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同时加强“三外融合”(外贸、外资、外经),进一步提升全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水平。此外 ,省商务厅将在新常态下有新状态、新举措、新作为,秉承创新发展“干”字当头,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助力提升外向型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新跨越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