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八届五中全会 关注民生与小康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核心议题,将聚焦于“十三五”规划,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将在本次会议勾勒绘就。我们都知道,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中国经济持续放缓,增长方式转型升级,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制定好这特殊而又关键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路线图,至关重要。我们中国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
那么什么是小康?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大学生说,小康是毕业不用发愁找工作,每月能有稳定的收入;农民工说,小康是等到干不动的那一天,能回老家养老......这是社会大众普遍的想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归根结底,在人民生活里,在百姓感受中,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就是百姓心中实实在在的小康。
民生保障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基。全面小康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人民福祉的提升。完善社会保障,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是小康社会重要价值标准。那么究竟什么是“民生”?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民生”是良好的社会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从民众的角度看,“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人民的生活。换句话说,“民生”是民众最切身的生活状态,是每个人真实的生活情境。经过30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需要积极应对经济社会运行中遇到的种种矛盾。因此,提倡关注“民生”也就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贴近民心?那就是要想群众所想、盼群众所盼。从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到改进医疗卫生服务,从加强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如果一件件实事办到了老百姓心上,就能温暖千家万户、温暖全社会。“沧海滔滔,民生不息。”民生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任务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就能赢得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形成全社会共同进步的生动局面。
“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正待起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定性阶段。可以预期,“十三五”时期,越来越多的民生领域将创新体制机制,越来越多的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将不断缩小。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只讲在口上,也不能只写在纸上,一定要拿出实际行动,落实在我们今后的行动中,把民生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真正使亿万民众过上殷实而舒心的好日子。可以预见,只要把国家颁布的民生政策落到实处,实现小康社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