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圆梦征程中砥砺奋进的贵州人

14.09.2020  16:44

以苦干实干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

——在千年圆梦征程中砥砺奋进的贵州

  苦干实干的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村民,把贫困荒芜的“荒茅田”变成了花繁叶茂的“花茂村”。新华社发

  罗甸县麻怀联村党委书记邓迎香,带领村民历时12年,在坚硬的山肚子里凿出了一条200多米的通车隧道。麻怀村的出山路,从2个多小时缩短至15分钟。

  麻怀以北20公里群山莽莽的大窝凼中,科学家南仁东耗尽毕生心力,在此建成大国重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中国天眼”遥望浩瀚苍穹,接收着远达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邓迎香的故事,南仁东的传奇,15分钟与137亿光年,和许多写满希望梦想、饱含时代温度的故事一起,定格为贵州人民砥砺奋进书写新时代、自强不息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的一瞬”。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书写了激动人心、雄阔豪迈的奋斗篇章,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均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千年之变”,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赶超是贵州的时代命题。今天的贵州不再垫底,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正在撕下千年贫困标签,贴上亮丽名片,突破山水阻隔,显露出峥嵘的崛起之势。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贵州人民用苦干实干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每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都流淌着奋斗者苦干实干的汗水。这些年,是贵州干部最苦最累的时期,是贵州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全省人民收获最多最丰的时期,也是全省上下豪情满怀、壮志澎湃的时期。

  奋进新时代,贵州人民秉之以干,持之以奋斗,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新时代贵州精神,以高质量脱贫交出时代答卷,以高质量发展书写跨越篇章,奋进搏击书写“千年之变”贵州答卷。

  撕下标签,干出精彩

  以前,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现在,农家楼蓝瓦白墙,小轿车穿梭繁忙。

  这是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的今昔变迁。

  带来改变的,是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她带领村民修通村路、办企业,摆脱贫困;建立岩博好人好事监事会,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让岩博人不仅在物质上更丰裕,也在精神上更饱满。

  去年,余留芬获评“最美奋斗者”。她在人民大会堂发言时说:“我们要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努力奔跑,激情追梦,用苦干实干加油干谱写出更加嘹亮的奋进之歌。

  脱贫攻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走出观念上的贫困,激发“我要富”的动力。在贵州脱贫攻坚战场,党员干部与百姓群众同立愚公移山的志向,鼓足“黄土变金”的信心,汇聚起百川成海的澎湃伟力。

  威宁自治县,曾经平平无奇的大白菜、白萝卜、莲花白,如今不仅能卖出国门,还得了响当当的大名“威宁三白”。

  “威宁三白”是这样催生的——果蔬专家帮助选育好品种,党员干部组织群众参与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确保品质、联系销路,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齐心发力。

  卖出去的是“三白”蔬菜,挣回来的是火红日子,改变的是庄稼人祖祖辈辈讨生活的方式。

  把低效农作物调下去,把高效农作物调上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让贵州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六个转变”,为脱贫攻坚奠定胜局,也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在推进产业革命过程中,全省涌现出一大批勇于奋进的农业专家、企业老板、基层干部……

  贵州大学农学院的核桃专家潘学军足迹遍布毕节赫章,硬是从全县100多万株核桃树中选出最优品种,又通过嫁接将核桃挂果期缩短,让“小核桃”成了赫章“大产业”。

  靠着一针一线绣出致富路的铜仁松桃苗绣传承人石丽平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苗绣技艺发展好、传承好、运用好。她带徒弟、办企业,把指尖技艺转化为脱贫力量,让苗绣品牌“鸽子花”飞向世界。

  贵州脱贫攻坚战场捷报频传,千年贫困标签正在撕下。贵州人民战贫斗困、敢于胜利的精神,可以从英雄人物、典型代表那里找到答案,更在广大人民的普遍行为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张扬。在贵州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中,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智慧和汗水,有无数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展现奋斗的价值、书写精彩的人生。

  贵州脱贫攻坚的创新创造,贵州人民摆脱贫困的故事,熔铸成中国反贫困史上一座光彩熠熠的里程碑。

  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今年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贵州经济增速已经连续38个季度位居全国前三。

  奋进贵州跃动而出,不甘落后、奋力爬高的梦想成真。这些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前进,贵州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明状态发生极大改变,千千万万贵州人观念之变、奋斗之姿汇成贵州发展气象之新。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贵州钢绳公司,在力求把钢丝绳做到极致过程中,掌握了行业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以“工匠精神”锻造卓越,让“贵州智造”走向世界。

  从只有几十人的小公司,到成为具有全国领先优势的大集团,满帮在短短几年时间成为互联网“独角兽”,见证贵州通过发展大数据产业后发赶超的精准路径。

  从只有能摆下两张小桌的“实惠饭店”到发展成海内外知名的特色食品生产企业,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的传奇故事已经家喻户晓。

  “贵阳朗玛公司‘互联网+医疗’的平台,是疫情时期很好的选择。”西班牙官方通讯社埃菲社在今年8月“海外媒体贵阳行”活动中如此评价。

  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企业,许多产业在贵州一步步成长壮大,许多企业家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

  贵州大地有的是机会,贵州人有的是干劲。在千年圆梦征程中,贵州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让人难忘的身影——

  贵州大学陈肖虎教授,首创“磷矿半生碘回收新技术”,使我国成为第一个从磷矿中工业化回收碘的国家。他常引用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全国“最美教师”刘秀祥,12年前走出大山“背母求学”,如今扎根望谟基层任教,帮助1800余名贫困家庭孩子重返校园。他说:“只要能帮到一个孩子转变思想,让他们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那么我所做的事就是有意义的。

  “拳王”邹市明,从奥运会打到职业拳击赛,一次次出拳、一次次获胜。他说:“贵州人有一种精神,就是不怕艰苦,我们敢去碰撞,敢于突破,在艰苦环境下我们也要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路在脚下,梦想在远方。数千万贵州人民智慧与力量的涌流,诞生了众多造福于民、享誉世界的“制造”“创造”“模式”“经验”“探索”,并烙上贵州印记,让贵州千年圆梦的征程更加缤纷绚丽。

  筑精神高地,书时代荣光

  “你退后,让我来!”生死关头,排雷战士杜富国挺身而出。

  “武汉告急,让我来!”疫情暴发,杜富国的妹妹、湄潭县人民医院护士杜富佳毅然赴疫情一线。

  在关键时刻站得出、立得住,杜家兄妹舍我其谁的担当和迎难而上的勇气,源于贵州人敢于面对一切困难、敢于夺取胜利的精神内核。

  在贵州大地,有一种精神生生不息,有一种精神久久回荡。她是凝聚力,聚沙成塔,集孤弱为伟大;她是生命力,自强不息,使绝地发新芽。

  靠着风钻、钢钎、铁锤凿出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黔北大山里的老支书黄大发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带领群众抹去了祖祖辈辈“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的饥饿记忆……

  向荒山要绿地,把全村1.3万亩风沙四起的“和尚坡”变成万亩林海,把“苦甲天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带上林茂粮丰致富路的文朝荣……

  贵州的发展,困难曾经比别人多,难度比别人大,没有昂扬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就无从谈起。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不仅是一种客观、历史、必然的选择,更是一种主体、理性、智慧的选择。

  面对洪灾带来的一片狼藉,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村民团结奋进,共商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把家乡从贫困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

  “转变观念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勇于拼搏创新,带领村民发展出的“三变”改革,为全国农村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苦干实干的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村民,把“荒茅田”干成了名副其实的“花茂村”,也为自己干出了一番美好生活。

  “不觉此处是他乡”的校长陈立群用四年时间严格治学、科学施教,将台江县民族中学的本科上线率从10%提高到79.2%,让曾经的“问题学校”上演了后发赶超的逆袭故事。

  精神爽奋则百业俱兴,精神懈怠则百兴俱废。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豪迈的志气信心、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优良的党性作风,新时代的贵州人在岁月深处写下荣光,在贵州大地创造奇迹。(记者 顾海凇 李薛霏)

[责任编辑: 栾小琳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