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青奥会留下了什么?
中新社南京8月28日电 题:南京青奥会留下了什么?
中新社记者 王曦
28日,燃烧了十余天的青奥圣火缓缓熄灭,南京青奥会随之落下大幕。留恋之余,人们不禁会问,这届盛会留下了什么?
4年前,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申办青奥会成功,而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其“完美无瑕”。过去四载,南京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蜕变”。
明城墙修复、四大绿道建成、国内首条无接触网有轨电车投入运行,多条地铁线路开通、城西干道打通……几乎每个南京人,都会为这座城市的飞速变化而惊叹。有媒体甚至评论:“青奥会的举办,使南京的城市建设提速十年。”
尤其是大量体育场馆和设施,还将在青奥会结束后继续发挥作用。有的作为青奥文化遗产予以保留,有的作为大型综合体育设施群面向公众开放,有的作为户外运动基地,继而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场所。
不仅如此,强调教育功能的青奥会还让体育精神在年轻人当中得到传承,而这比物质遗产的取得更为重要。
在这届以“梦想”为主题的聚会中,各项文教活动参与者超过5万人次。刘翔、姚明、佩尔森、王励勤、艾玛·斯诺希尔等世界体坛明星,与青年选手畅谈职业生涯,对其给予指导。
尽管看似和“崇尚”金牌的体育无关,但这些文化交流的最大要义,就是让每一个年轻人都能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运动员不可能比赛比一辈子。比赛的结束不是终点,对他们来说,人生的道路才刚刚起步。”
就像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执行主任费利所说,尽管在本届青奥会上,不乏乌克兰选手科罗斯特洛夫打破男子10米气手枪世界纪录、中国游泳运动员沈铎、余贺新双双超过世界青年纪录的精彩时刻,但这届盛会留给人们更重要的财富,则是让青年人认识、了解、热爱体育运动,以及对于“金牌至上”理念的摒弃。而这,对于中国体育人转变观念未尝不是一种全新的启示。
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常说,眼里全是对手,心里只有输赢,反而会忽略体育的价值。在这届盛会中,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得以超越竞技本身——同时升起几面国际奥委会的旗帜取代了选手所在国(地区)旗帜,一盒饼干取代了闪闪发光的奖牌,别具匠心的洲际混合团体赛形式让人大开眼界,而这既是对奥运精神的传承,又是一种独具匠心的创新发展。
甚至,以“丑萌”著称的吉祥物砳砳也必定成为这个城市永久的经典。早在青奥会结束前三天,有关这个彩色小精灵的纪念品便早早售罄,“一砳难求”的场景更是成为各大场馆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符合年轻运动员青春朝气的特点和欢乐的天性。
“奥林匹克的精义不仅局限于赛会,更在于长期持续的参与和分享。”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届青奥会门票销售中,亲子票和学生票就占到一半。由此可以想见,青奥会不仅让公众欣赏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体育盛宴,同时也培养了年青一代的奥运精神和世界梦想。
或许,从他们当中,就将诞生出新的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只不过与其前辈略有不同的是,他们不光拥有卓越的成绩,还将拥有更为宽广的胸怀和视野。
1932年,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从南京“中央体育场”出发,奔向奥运舞台,2014年,南京奥体中心成为全世界青年运动员欢聚的家园。将近一个世纪的跨度间,历史与现代相会,文明与友谊交融,东方与西方握手,继北京之后,世界认识了又一座中国奥运城市南京。
南京青奥会结束了,但它必将为世界留下又一座永恒的奥运之城及其丰厚的精神物质遗产。在这里,奥林匹克精神永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