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三问:难度几许?质量如何?有污染吗?
中新网北京10月11日电 (李晓喻 李林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在即,汉江水北上1000多公里为北方“解渴”指日可待。江水如何“过五关斩六将”,工程质量有无保证,水质和沿线环境会否受损,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对此,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专门采访。
水是怎么调来的?
南水北调计划源于毛泽东1952年视察黄河时提出的一个设想。在他看来,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但要把这句话变成现实绝非易事。光论证项目能否可行已花去几十年精力,真正实施起来更是面临重重难关。
其一便是被誉为南水北调中线标志性、关键性工程的“穿黄工程”,即把调来的汉江水通过两条隧洞从黄河南岸输送到北岸。让北上的大江从东去的大河下方穿过,难度可想而知。
该项目承建单位之一中国水电十一局中线施工局常务副局长高海成对中新社记者表示,穿黄工程之难,首先难在整个工程设计施工史无前例,缺少经验。其次,黄河河床下地质结构复杂,“遇到了以前没遇到过的地质条件”,呈淤泥状的泥沙也给工程增加了难度。
地质条件如此复杂,如何开凿几千米长的隧洞?巨大的水压之下,如何保证黄河水不向隧洞内渗漏?这些巨大的难题被建设者们一一化解。
据介绍,穿黄隧洞采取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盾构技术,使用两台盾构机从北岸向南岸掘进。盾构机工作原理类似剃须刀,前有旋转的圆形刀盘,后有助推的千斤顶。刀盘将施工面的泥土刮出,通过竖井输送出来。遇到软岩石,盾构机可采取小推力、高转速的施工方法掘进通过;遇到硬度高的岩石,就用安装在盾构机前端的可伸缩锤击装置,将岩石破碎后再继续掘进。
为确保隧洞在水压“内外夹击”下安然无恙,设计者们设计了内外两层衬砌结构。隧洞壁由两层构成,内衬是现浇的预应力混凝土筒体,用于承受内水压;外衬由水泥管片构成,用于抵抗外水压。
这些难关只是一部分。据介绍,长江水在河南段要通过渠首大坝、隧洞、桥梁、倒虹吸等1200多座,可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工程质量有保证吗?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涉及十余个省区市,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之一。鉴于影响重大而深远,工程质量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成为民众关注的一大问题。
这也是建设者们的最大关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承包商之一,中国电建集团旗下参与建设企业的不少负责人都坦言,面对这项重大战略性工程,确保工程质量是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硬任务”,“不允许出错”,为此他们“睡不着觉是常有的事”。
“干这样事关国计民生的工程,怎么认真都不过分。”中国水电十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建设者们自觉保证质量的同时,官方也出台多项高压政策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可控。
据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行政管理部门、建设、监理、勘查、设计、施工等单位和相关负责人,如果因违规造成工程质量问题,即使单位被转让、合并,个人工作调动或退休,仍将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
此外,官方还随时随地对工程质量进行突击检查,及时纠偏。
中国电建集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透露,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经常出动飞行检验组,到项目工地对设备安装质量等进行检查。这种检查“事先不打任何招呼”,“根本没法预料”,要想顺利通过只能认真施工,想靠提前准备应付过关“完全行不通”。
中国水电十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政府、直管局、稽查大队、质监站、飞行检验组的密切关注下,哪怕是排水板上有条缝隙,没进行砂浆填充,就是不合格;衬砌沉降不一样,如果没做好契合,全部返工。“标准摆在那里,没得商量,只能认真干。”
生态环境会否“受伤”?
在为北方缓解缺水困局的同时,怎么避免南方的清水在长途跋涉中变脏,工程会否影响甚至损害沿线生态环境,这也是两大备受关注的问题。
从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团结湖,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全长1200多公里,其中80%以上都是露天的明渠。南水北调办公室环保司副司长范治晖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工程在输水总干渠两侧打造了生态走廊,在干线周围还设有绿化带、隔离带、保护带等,最大限度降低对总干渠水质的污染风险。此外,沿线每段都有退水设施,通过关闭闸门可及时截断污染水。
同时,沿途一些地区也关停了不少污染企业,确保干线水质安全。2003年以来,河南关停并转污染企业800多家。
在为北方缓解缺水困局的同时,这一工程会否影响甚至损害沿线生态环境?
事实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严格要求,环境受到精心呵护。高海成对记者表示,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工程监理之外专门安排了环保监理,对环境保护和水体情况实施监督。“此次对环境、水体的保护体系,比以前更加完整。”
他举例说,建设过程中用到渣场时,会把农作物需要的腐殖土收集起来专门存放,工程结束后再把腐殖土重新覆盖到表面上,不影响农民耕种。“全线都这样”。
多重保障之下,一泓清水流向北方将安全无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