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湖县“去机关化”用实招让群众办事“家门化”
人民网博湖6月18日电(通讯员 张建学 丁奎元)回族村民马玉英,需要镇政府盖章,然后到县上“合作医疗中心”报账,因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迟迟没能办成,蒙古族住村干部高来走访中了解后,主动上门给她代办,联系镇便民服务中心出证明、盖公章,还利用回县里的机会帮助她完成最后的手续,解除了她半年来未办之忧。
这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新疆博湖县乡镇推进“去机关化”,干部上门为群众服务的一个缩影。教育实践活动伊始,该县就提出推动乡镇“去机关化”,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延伸到田间地头,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便民团下村常“转悠”
“实用技术推广有困难,我来帮你解答;法律政策不清楚,我来给你咨询;身体不适、办事不便,我到你家服务。”这是该县“便民服务团”向各村群众、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发放服务连心卡,做出的承诺。
该县通过“三推荐(机关部门推荐业务精英、乡镇推荐业务骨干、村组推荐致富能手)”的方式,创建了由38人组成的“便民服务团”。实施“五大服务项目(农村适用技术、国家政策、法律咨询、医疗卫生、产业发展)”,制作了服务连心卡(卡上标注有“专家”所在单位、职务、职称、特长和联系电话),力争让便民服务团零距离服务群众,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经常下村开展“一对一”便民服务,义务为全县人民群众答疑解难。
“现在太方便了,啥时候遇到生产生活困难,电话一打,便民服务团成员就上门来,真是帮了农民的大忙。”塔温觉肯乡东大罕村村民常辛福高兴地说。
服务中心站常“守候”
“便民中心真干净,干部对面讲真情;矛盾问题少发生,大事化小在村组”。这是乡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带来变化的真实写照。
该县整合乡镇七站八所资源,建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把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政、政策法规、劳保、卫生、文化、规划、教育等列入服务项目,实行一体化办公、一站式服务。按照定岗定员定酬,优化岗位设置,通过“双向选聘、择优选任、人岗相适”原则,采取“个人申报、竞岗演讲、双向选择、党委审定”等程序,确定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好干部,全天“守候”为群众提供办证、维权、科技、咨询、便民等服务,让农牧民真正感受到了办事“进一个门、找一个人、跑一次路、一次就办成”的“上帝”待遇。还将“乡镇服务中心站”,向上下延伸,形成了横向集中、纵向配套的服务体系,在各村设立的民事服务站,形成上挂县、下延村、横联站所的三级服务网络,真正把原来分散办理的劳务输出证明、农技服务、婚姻登记、计生证明等职能集中起来,做成一个天天为老百姓服务的“百事窗口”。
代办员上门常“找事”
在26个村、5个社区和住村工作组中,推行“代办员制度”,印制一套代办员专属名片,注明代办员的姓名、联系电话、邮箱、QQ号码和工作监督热线,方便群众随时通过电话或网络联系代办员,咨询有关服务政策,提出代办事宜。对于出行不便的群众,只需在家拨通代办员的联系电话,代办员就将上门取件进行办理。代办员办理完成事项后,根据办事群众留下的联系方式,对办结结果进行反馈。住村干部在积极实施“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走访活动中,还开展以真心倾听“小诉求”、用心办理“小实事”、热心调处“小矛盾”、细心整改“小隐患”、突出解决“小困难”、诚心听取“小意见”等“六小”为目标,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心贴心化解群众疑虑,实打实帮助群众排忧,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要推动‘去机关化’乡镇村每一名党员干部要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延伸到田间地头,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还要作为长效机制抓好落实。”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沈荣芳在深入基层调研后,语重心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