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县农村群众增收致富工程加快同步小康步伐
14.4%大于11.1%的同步小康之路
——印江县农村群众增收致富工程加快同步小康步伐
据预计,2014年,印江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47元,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3元,增长11.1%。
2013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0,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5115元,增长16.4%。201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390元,增长18.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18元,增长18.8%……
14.4%与11.1%,16.4%与13.5%,18.8%与18.0%……
这已是连续多年印江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数字的背后是印江实施农村增收致富行动工程,有力地加快了农村群众增收致富步伐,提速了同步小康进程。
农业产业加快增收步伐
“我们村茶青收入就有80多万元。”初冬,新寨乡陈伦勇合同合作伙伴对2014年村的茶叶收入进行盘点。按照他们的估算,村里每亩投产茶园产值超过了8000元,村里收入最多一户可达到5万元。
印江县立足“梵净山翠峰”茶叶优良品质带来的明显经济效益,加速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群众发展茶叶的优惠政策,实现茶叶种植广覆盖。2014年,全县茶园达32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6万亩,种茶农户6.6万多户。2014年,全年茶叶产量7360吨,产值8.63亿元。
“以前这石旮旯不长粮食,只有出去打工。”初冬时节,朗溪镇河西村的柑橘成熟了,村民田仁杰仅有的两亩柑橘已售罄。田仁杰说,现在一年买桃子、柑橘、梨子等水果收入就有两三万,比在外打工轻松多了。
印江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将把核桃种植与非耕地开发、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结合起来,采取土地流转方式,发展核桃10万余亩。在每个乡镇创建2个200亩以上核桃种植示范基地,每个村创建1个50亩以上核桃种植示范点。到2015年,印江经果种植面积将达到10万亩以上,8万亩果园可投产,产值达到2亿元,可促进10万余果农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经果林产业将成为群众增收、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之一。
印江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组织申报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培育市级以上家庭农村30家,新型农业微型企业138家,带动了4.8万户农村群众发展产业。同时,投入资金开展农业产业技能培训,培训了2125人产业发展技术人员。
经营收入创造增收新路
“我的这餐馆评价每天有三四桌游客。”11月7日,即便在初冬有着凉风细雨,杨勇军的农家乐依然有三桌游客,独具农家特色的菜肴和地处经果林的风景,成为杨勇军农家乐招客的“招牌”。
如今,农家乐成为梵净山西线印江一些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印江着眼于纷至沓来的游客,梵净山西线的食、住、娱等需求的实际,引导和鼓励群众开办农家乐,对开办农家乐予以小微企业项目及相关支持。据印江县相关部门统计,2014年全县新增乡村旅游合作社10户和5家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这三四年来,经济开发区就聚集了近十余群众前来做生意。”此外,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与壮大,大量聚集的人流也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商机,于是当地群众纷纷开办起了餐馆、早餐店、杂货店等,成为当地农村群众的又一收入途径。
身份转变加速结构转变
如今,木黄镇的田萍有了固定的工作。每天上下班之余,还能在县城照看小孩。隔三差五还可回木黄老家看望照顾父母,这样的生活让田萍有了些许的满意。
今年,田萍到位于贵州印江经济开发区的承明鞋业应聘工人。被公司录取后,每月能领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在她看来,工资有2000元左右也还可以,关键是可以照看小孩和照顾父母,少了远离故乡的思乡念子之痛。
“今年我们都组织了多次招聘工作。”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任文峰说,经济开发区采取由公司提出招聘人数及岗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牵头组织印江县直部门和乡镇开展招聘。同时合同职校、人社局等单位,对新招聘工人进行技术培训。
经济开发区自建设以来,吸引力大量在外务工和在家务农的群众前来工作,成为印江群众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2014年,有上万名群众在经济开发区务工,得益于工业企业的引导进而带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813人。同时,为了帮助农村群众尽快适应工作,印江县开展阳光培训等,完成了职业技能培训2220人。(卢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