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自治县成功破解“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怪圈

11.03.2015  16:03

               

   在县城,一条条绿意盎然的街道依次排开,一个个公园点缀城中,一幅“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画卷;在贵州印江经济开发区,厂房内机器轰鸣,却少了以往工业园区惯有的高烟囱、污水溏;在乡间,一片片茶园、经果林镶嵌林间和房前屋后……

  2014年,印江经济在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1%,财政总收入增长12.1%,工业总产值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4%。增比进位综合测评预计在全省非经济强县排名第26位。

  2014年,印江生态建设水平在进一步提升。完成营造林6.7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8.5%,全省排名第16位。成功获得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和省级森林城市、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因为坚守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底线,作为贫困山区的印江自治县成功破解了因经济越发展对环境造成越大破环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怪圈,走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新路。

   工业产业:走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我们就是宁愿将经济指标放慢一点,也要守住生态的底线。”这是印江县委、县政府多次在大会上做出的铿锵承诺。

  经济开发区是印江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大手笔。在产业布局中,该县立足特色与优势,把发展电子产品加工和特色食品加工作为重点进行培育,杜绝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在招商引资中,我们是实行‘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绝不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印江经开区经济发展负责人说,采取按照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后,关联产业都进来了,形成了产业链条。

  2014年,印江自治县立足资源基础和优势,围绕绿色食品轻工业加工、电子产品加工等产业,策划编制招商引资项目102个,强化专业招商和领导招商,探索“产业链集团式”招商、委托招商等模式,全年共签约资金65亿元,新引进项目开工率达100%。自贵州印江经开区建设以来,已入驻企业5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家,出口创汇800万美元,2014年新增就业1436人。

   环境建设:打造山水园林县城

  2月25日,印江自治县“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湿地公园启动。200多名武警及消防官兵、干部群众在现场挖坑植树、挥铲培土、浇水施肥,为共同生存的家园添绿。

  印江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积极实施城周生态屏障建设和县城绿化工程。自启动实施城周森林屏障工程以来,该县按照“一年灭荒、三年见绿、十年见成效”的目标,在县城及周边主要可视范围内,对城周及中心城区街道、小区、庭院等绿化1.4万余亩,城区绿地覆盖率达42.7%,人均公共绿地10.8平方米,实现了“出门见绿、开窗见景”生态建设目标。同时,县财政每年投入资金聘请30多名群众作为护林员,对苗木进行一次施肥、两次割草。

  2014年9月启动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将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期间,将重点对梵净山金顶水泥、启明锰业和城区供水管网工程进行改造;完成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开展工业企业排污整治工作;编制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开展印江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经开区、木黄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文明县城。

   产业发展:围绕绿山富民做文章

  “印江要继续强化园区意识,打好‘生态牌’,做好‘茶文章’,让农村变得更美更富。”3月2日,市委书记刘奇凡在印江调研时对新寨生态茶产业园采取“公司+农户”带动百姓致富模式很是肯定,并对印江生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茶叶是印江的优势主导产业。印江自治县按照发展40万亩茶园目标,加速推进茶叶基地建设、茶叶加工、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2014年,全县建成茶园32万亩,投产茶园16万亩,种茶农户6.6万多户,茶叶加工企业168家,茶叶总产量7360吨,产值达到8.63亿元。

  “去年的水果收入有将近3万元,与打工没有多大区别。”初春时节,朗溪镇河西村以是姹紫嫣红,成片的桃花、梨花在石旮旯中竞相绽放,吸引着周边游客前来踏青赏花。看着大片的桃花、梨花,对于村民田仁杰来说,这不仅美丽,而且是他致富的希望。田仁杰一家现在依靠一年四季买桃子、柑橘、梨子、红香柚等水果,与打工的收入相比并不少。

  印江自治县加速推进以印江药柑、红香柚等特色水果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造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该县形成了朗溪镇张家村、河西村、昔普、峨岭镇桶溪村等经果专业村。2015年,全县将有8万亩果园可投产,产值达到2亿元,可促进10万余果农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

  十三五期间,印江将建成茶叶40万亩、核桃30万亩、经果林10万亩,形成三个“十亿级”的生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