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自治县:生态先行 绿色崛起
天蓝水清,绿意满城,水在城中,人在景中……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按照“建设生态印江,促进跨越发展”的思路,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双管齐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优化人居环境,构建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生态文明成为印江越来越清晰的发展主题。
生态建设构筑森林屏障
盛夏,走进印江朗溪镇昔蒲村八字岩,昔日石头裸露的荒山野岭,如今绿意葱茏,满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诱人的果实。村民李吉龙夫妇正在自家的果园里采摘桃子。
“原来完全是石旮旯。 现在一棵桃树的收入,是以前栽种一大坡洋芋、红苕卖的钱。”谈及如今的幸福生活,李吉龙由衷地感谢印江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黔东北片区是贵州高原上石漠化相对严重的一个区域,印江属于其中。“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曾是石漠化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写照。
2011年以来,印江按照“山上封山育林,山腰种植经济林,山下建设农田”的思路,采取宜果则果、宜林则林、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共完成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4114.77公顷,治理岩溶和石漠化13901公顷,项目涉及的8个乡镇4.34万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201元,年减少水土流失量1200吨。
与此同时,印江坚持谁造补谁、适地适树等原则,加大植树造林扶持力度,对林农个体、企业、专业合作社或承包大户种植的营造林,利用退耕还林工程、天保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资金,分种类实行造林补贴,激励群众积极造林。
目前,全县完成天然林保护6万多公顷,森林面积10万多公顷,兑现造林补贴资金480万元,森林覆盖率已达53.8%,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
生态治理打造宜居环境
夏日,梵净山西线的金厂河,水声潺潺,清澈见底。一棵千年银杏树下,正是村民田茂雄开办的“农家乐”,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和特有的“金豆腐”,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人。
“我家最多时一天接待七八十桌。一年的收入,不保守讲是二三十万元!”田茂雄说,让他富裕起来的并不是金厂的黄金,而是他开办起“农家乐”,靠着特产“金豆腐”发家致富。
金厂村地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是印江河发源地之一,储有黄金等矿产资源。1988年以来,长期金矿开采让当地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河水严重污染。近年来,印江强制关闭金厂村所有金矿,出台《印江河保护条例》,禁止非法开山、采矿等行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一度鱼虾不生的金厂河,逐年变清,山坡上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区域性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金厂河的水质达到国家水质一级标准。当地村民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种植、养殖业和“农家乐”,村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5000多元。
这一改变只是印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印江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印江河沿岸村寨新建乡镇垃圾处理场6个,整改圈舍2200户、厕所1798个,为17个乡镇配备清扫保洁员。先后争取了木黄、缠溪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大力实施城镇污水管网完善工程、县城区雨水集水工程,积极实施循环经济、重点污染源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
今年,印江把保护印江河作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建立保护印江河长效机制,严厉打击破坏印江河生态的违法行为。同时,投入资金140多万元在印江河沿岸46个村修建153个垃圾池,把保护印江河列入村规民约中,明确了卫生保洁员定期对河道进行清理。
据印江环保部门检测显示,近年来印江城区上游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水质二级标准,城区下游水质保持在国家水质三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