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县健全“五大机制” 搭建生态文明建设平台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21日电 近年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五项长效机制,搭建生态文明五大平台,逐步将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推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一是建立生态文明宣教体系,搭建生态文化推广平台。坚持把生态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将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列入县委党校、行政学院的干部和公务员培训内容之中,每年定期举办生态文化专题培训班,同时开展生态文明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机农村活动,教育引导各界人士积极投身生态建设,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二是建立生态文明管理体系,搭建生态建设组织平台。为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效,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办在县发改局,抽调扶贫办、林业局、环保局共4人具体办公,将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而确保该项工作有专人管、专业队伍抓、专用办公室、专项办公经费。
三是建立生态建设投入体系,搭建生态建设融资平台。整合项目资金,从新增地方财政收入、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三年累计整合3.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县级财政安排848万元用于龙凤山农业公园和观音沟湿地公园建设,吸引国家开发银行融资1.2亿元贷款用于全县生态产业发展。
四是建立生态文明考核体系,搭建生态制度建设平台。探索建立日常督导、定期现场观摩、年终考核、群众满意度评测“四位一体”的考核体系,县委、县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县人大每年均以例会听取报告、组织代表视察等方式对生态文明进行执法检查,县检察院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科,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力度。
五是建立生态建设应急体系,搭建生态安全处置平台。将突发生态和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列入县政府应急办归口管理、综合协调和统筹调度,组建5个专业应急处置组,每年均要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对重点景区、流域等进行巡查执法,经常对印江河、清渡河、洋溪河等5条主要河流断面进行监测,有效防范生态和环境突出事件发生,提升了公共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