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县雁归人员冯时高:创业致富的农民代表

01.12.2015  09:50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1日电 要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真难相信一个高中未毕业、打过工、跑过客运的农民居然是贵州韵茗春茶业有限公司的老总。聆听了他的创业历程,不禁让笔者想到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敢于打拼,就一定会打出一片新天地的”。

    的确,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晓景乡新华村的冯时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打工8年赚第一桶金

    冯时高生长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父母原本希望他能好好念书吃上公家饭,可天性爱闯荡的冯时高读到高二时,便不愿再读了。父母苦劝无果后,只好作罢。当时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冯时高也想外出闯闯。1992年5月,20岁的冯时高踏上了去广州的列车,到了广州后,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包起了工地,并回家带了30多个邻村村民到工地干活。由于他为人实诚,敢说敢做,不拖欠工人工资,深受工人信赖,半年下来净赚了6万元。冯时高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继续在外打工的信心。

    1994年,冯时高到江苏一印刷厂上班,老板见他聪明、能干,便以每月3000多元的薪水叫他搞管理,他便应承了下来。他说:“我在厂里6年,挣了近20万元,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很多管理经验。”有了一技之长的冯时高想到,长期在外打工总不是最佳出路,希望有一天能自己当老板,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梦想就有动力,2000年,在外摸爬滚打了8年之久的冯时高信心满满地返回家乡沿河,开始了他的自主创业史。

     客运7年走上致富路

    回家后,冯时高便结合实际做了大量的客运调查和论证,惊喜地发现跑客运是一条不错的路子,便拿出自己的积蓄,买了一辆大客车跑秀山。由于当时车辆少,外出人员多,加上他吃得苦,赚钱自然很容易。冯时高瞄准了良好客运市场前景,于2006年又买了一辆大客车跑上海,几年下来赚了一大笔钱,成了村里乃至乡里创业致富带头人。

    创业路上的不断成功,让冯时高更加自信了。善于创新和尝试的他,希望在更多领域展示和锻炼自己。2009年,他干起了工程,主要搞土地开发项目。这一年对他而言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新起点。在塘坝乡搞土地开发时,他结识了一个浙江朋友,冯时高把土地整理出来,浙江这个朋友就在土地上种茶,而且长势很好,成活率也很高。这一做法激发了冯时高的灵感,他想到自己家乡像这种土地多,是不是也能种上白茶呢?于是,他将想法告诉他这位朋友,并将其带到家乡实地考察,包括气候、海拔等,朋友通过查看后,觉得很适合种安吉白茶。得到这一消息后,冯时高很激动。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没有后顾之忧,他将土壤样本拿到省农科院请专家进行相关化验,结论是完全适合种白茶。于是,冯时高的心完完全全落了下来,并下定决心种植白茶。

     种茶3年走出品牌路

    说干就干,由于没有技术,冯时高想与他那位浙江朋友合作,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达成合作。于是,冯时高便到县茶办将自己的想法给相关领导讲,并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有招商引资项目,他愿意参加。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9月,晓景乡招商引资引进江苏客商,总投资2000余万元,建白茶基地3000亩。同时政府在管家等村协商搞土地流转,2013年2月,公司正式成立,茶产业进入正轨。2个月后,基地栽上了茶苗。

    在公司员工的积极配合和村民的帮助下,2014年,基地试产白茶100(成品)余斤。虽然量少,但销路畅通,供不应求。冯时高看到情景大好,信心倍增。于是,他高薪聘请了两个技术人员专门在公司负责茶的加工到装袋等工序,并对公司内的员工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同时,为了学习更先进的白茶种植经验和了解相关信息,公司每年都要带技术员、管理员到外地学习考察。

    目前,公司已投入800多万元,带动当地就业人数100多人,每年仅付工人工资就在120万元左右。公司在发展,茶产业在稳步推进,厂房办公、绿化、路等工程已近尾声,一个集现代管理、办公、茶加工等为一体的公司大楼即将呈现。

    谈到今后的打算时,43岁的冯时高信心十足地说:“我想把公司周围的土地全部流转过来,种上白茶,让村民参与,并结合晓景乡红色旅游文化,打造一个集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茶叶示范园,带动老百姓走上致富路。”(陈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