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为社会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省机械工业学校数控加工一体化实训室,让学生动脑更动手。
省医护校ICU病房,老师指导学生如何抢救病人。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招收近百名来自东盟各国的学子。
12月16日,暖暖的冬阳映衬下清镇职教城显得格外大气而温馨,省机械工业学校的学生们正抓紧时间复习迎接期末考试。“我们学校是将学习和实习相结合,将书本知识熟练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毕业后我就可直接投入到工作中去。”电气自动化系的马勋聪告诉记者。
该校不仅建立了国家职业教育数控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教育汽车实训基地,还和兴富祥、富士康、中德诺浩、上海通用、比亚迪等校企合作设立实训室。形成了“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教室即是车间、老师即是师傅、学生即是学徒”的职业教育特色,建立了以数控加工技术为龙头,机械制造、汽车制造与检修等为骨干的23个专业发展方向的专业体系,现有在校生7000余人。
“抓紧抢救时间,进行心肺复苏。”在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实训楼ICU模拟教室内,老师正带领同学进行实际操作,5层楼的实训楼内与实体医院一样,学生可以在这模拟实训,实习时就可直接上岗,目前在校生人数达7200余人,学校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交替进行,实施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已连续四年获得省中职护理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我喜欢贵阳,喜欢这个学校,回国后我要告诉更多的人让他们来这学习。”来自老挝的顾奇涵说道。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以轨道交通、磷煤化工、药品食品生产与检测等特色专业吸引众多学子前来就学,而通过承办外事活动更对外宣传了我省职业教育,从去年开始招收东盟学子,现在已近100名,学院还成立了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进一步推动国际教育交流。
省教育厅副厅级督学邹联克说,2013年以来,我省除了加快推进清镇职教城建设外,还在各市(州)建设了毕节双山、黔西南州洒金、遵义市湘江等大型职教园区。这些职教园区都位于当地各类产业园区附近。同时,贵州还实施中职学校“百校大战”项目。实施教育“9+3”计划以来,在全省形成了核心带动、中心辐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一体两翼多中心”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格局,实现了产、教、城融合互动的良好效果。
由于硬件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和内涵建设的同步提速,“十二五”以来,高职高专在校生17.6万人,中职学校236所,在校学生近60万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本报记者 芦晓娟 摄影报道
相关新闻:
中职生莫秀萍的快乐校园生活
今年,莫秀萍获得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奖项。
上午第一节法律课,讲解用工和维权知识,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
下课后,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讨论学习内容。
经过学习,莫秀萍和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汽车维修的基本技能。
“不以高考论英雄,要以技能谋前程”,12月5日,记者走进荔波职校,冬日阳光下这一标语显得格外醒目。看到记者,正打球的莫秀萍奔跑过来,脸上洋溢着18岁少年应有的灿烂阳光。“我们学校不会让我们死读书,读死书,劳逸结合才最重要,在这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学习技能我感到很有兴趣很轻松,在这,真好!”莫秀萍说。
就读于荔波职校的莫秀萍是受益于我省“9+3”教育计划的一名普通学生,也是正就读的30.5万人中的一个缩影。莫秀萍家住荔波县甲良镇石板村,离学校2小时路程,家境一般的他2013年因为从小就对机械的喜爱,便到校就读汽修专业。
“学校不仅重视我们的文化、实训教育,更重视我们的素质教育,在这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就拿我来说,原来的我很懒散,组织能力低,加入学生会后,经过打拼磨练当选学生会副主席,让我改掉懒散坏毛病,自身也学到很多,让整个人都自信很多。”莫秀萍给记者介绍。
清晨7点20分,莫秀萍和同学们在晨跑中开启新的一天,有个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学习,晨练结束后文化课根据各个专业不同,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下午的实训课也是莫秀萍的最爱,认真听老师讲解机械原理,汽修技巧。傍晚作为学生会副主席他还要召集学生会各个部长开会商讨近期活动安排、总结活动成效等,在学校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忙碌。
“正是因为省里实施‘9+3’计划,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我们本着办优、办特、办精的办学原则,使就学率大幅上升,从2011年的300多人逐年递增到2014的1000余人,每个入学的学生全免学费还可获得国家和省财政部门给予的每年每人1500元的助学金,还有400个贫困生名额的省扶贫办项目“雨露计划”每年每人1500元补助,学生在校园只管安心学技术,生活就业都不用担心,学校全都安排妥善,我们学校就业率达到100%,主要用工推荐在北上广深。”校长姚殿珠说道。
莫秀萍告诉记者,他的姐姐也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现在在浙江一家企业打工,每个月有3000多的工资,他明年也要开始实习,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去,他们村里许多小伙伴都很羡慕他读书不花钱还学习到一技之长,工作不用找由学校安排,这就是“9+3”教育计划带给他最重要的改变,同时也是大力实施这项工作的目的: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走出具有我省特色的教育模式。本报记者 芦晓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