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山地民族特色 走贵州体育新路

19.10.2015  17:47


   编者按: 贵州体育为何要以“山地民族特色”为定位?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如何做大、做强?贵州体育将如何布局?体育产业如何与其他产业实现深度融合?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贵州省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玉广。




张玉广认为,要将体育事业变成产业、推动体育产业壮大发展,就必须围绕全省转型发展的格局,做好融合发展的文章。



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


   当代贵州 :“山地民族特色体育”的内涵是什么?

   张玉广: 走“山地民族特色体育”之路,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依托自身的定位和资源禀赋作出的精准定位和工作要求。其内涵是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和山地特色体育资源,走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地区的体育强省之路,这既是体育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贵州省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的是全方位满足人们对体育运动文化的需求,愉悦群众身心,增强人民体质,让“全民动起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理气候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发展生态体育水到渠成、正当其时。贵州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2.5%,峰林、峡谷、天坑、石林、溶洞遍布,全年有300天至330天可进行户外体育休闲运动,适宜发展登山、龙舟、徒步、攀爬、漂流、探洞和山地自行车等休闲型、体验型户外体育运动。

  贵州民族文化深厚,每年有传统节庆活动近1000个。每个节庆活动都和体育运动紧密相关,都可以延伸发展体育产业。

  因此,贵州根据自身特点,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多样的地理资源、凉爽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山地运动、户外运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打造“中国首个山地户外体育运动大省、强省”,是因地制宜的选择。

   当代贵州 :近几年,贵州各地常年举办山地体育赛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体育爱好者和游客。目前,贵州有哪些精品赛事?各地举办的比赛有什么特点?

   张玉广: 按照“抓资源、促发展、抓特色、树精品”的发展战略,贵州已初步形成“一市(州)一品牌,一县(市)一活动”的格局,各地依托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山地特色资源打造体育赛事活动,其中不乏享誉国内国际的精品,例如:中国贵州遵义娄山关海龙屯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中国贵州金沙亚洲山地竞速挑战赛、六枝特区牂牁江国际滑翔伞邀请赛、安顺坝陵河大桥跳伞国际邀请赛、中国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挑战赛、中国贵州紫云格凸国际攀岩节、铜仁碧江龙舟赛、六盘水夏季马拉松、史迪威公路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等。这些赛事得到了体育爱好者的广泛参与。

  今年3月,国际田联世界越野锦标赛首次进入中国,在贵阳清镇的生态体育运动基地成功举行,受到国际田联和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度赞扬。10月10日,即将在黔西南州兴义举办的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更是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着力打造的以山地体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体育盛会,值得国内外朋友期待。

以全面健康助推全面小康

   当代贵州 :在今年8月举办的贵州省第九届运动会上,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表示,贵州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屡创佳绩、体育产业不断壮大、各项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贵州体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玉广: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十二五”期间,贵州体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贵州整合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类资金,投入130多亿元用于体育设施建设。九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均建有一个以上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69个县(区、市)建有或正在建设公共体育场(馆),825个乡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 9026个行政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已在城市街道(社区)和公共绿地广场安装“全民健身路径”健身器材2290套。建成独山紫林山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荔波茂兰国际生态汽车营地、紫云格凸攀岩基地、万峰林户外登山徒步基地等9个运动基地,建设步道12条。

  在民族体育发展上,我省承办的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好评如潮;和省民宗委联合组织省内省外民族体育赛事捷报频传,还大力支持36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支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每年端午节前后,在20多个县区举办“多彩贵州”龙舟、独竹漂系列赛事活动,镇远县的传统龙舟活动、平塘县及惠水县的全国龙舟邀请赛、铜仁市的中华龙舟大赛和国际传统龙舟赛、遵义独竹漂展示等赛事活动已成为当地体育旅游的品牌项目。

  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上,全省每年开展健身活动和群众体育竞赛2000多次,日均体育活动数5次左右,参加活动人数年均达1000余万人次。有各类项目协会和体育社会组织1022个。

  在竞技体育上,我们不甘落后,根据自身的特点,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大力发展拳击、跆拳道、体操、射击等项目特色项目,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中共取得金牌37枚、银牌32枚、铜牌46枚,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邹市明等一批奥运、世界冠军。

  目前,贵州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互为补充、普惠性强的体育发展格局,为群众参与运动健身提供尽可能多的体育公共服务。

   当代贵州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布局,贵州将着力打造“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大省、体育强省”。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张玉广 :“十三五”期间,我们全力实施和完成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把全民健身这个“里子”做厚实,把竞技体育这个“面子”撑起来,围绕“建成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大省、体育强省”的目标不懈努力。

  省体育局正在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以责任为导向,抓好“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和落实,同时制定 “七大体育行动计划”。一是实施体育管理改革行动计划;二是实施全民健身365行动计划;三是实施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四是实施奥运争光行动计划;五是实施以足球为重点的球类振兴行动计划;六是实施体教融合行动计划;七是实施体育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体育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又和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关联,所以在发展中,我们将努力跳出体育谋划体育,依托其他产业发展体育。

  首先,体育发展要和大数据产业结合起来,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手段,建设体育云,运用科技手段助推体育运动管理后发赶超。其次要和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和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在这些领域,充分发挥体育元素,协同规划,同步建设,系统发展。

  打造具有民生、民族、民俗与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重大生态体育项目,采取“存量资源增量开发、增量资源创新或创意开发”的模式,在全省规划建设一批“生态体育国家公园”、“森林体育公园”等,规划建设一批“(城乡)绿道(步道)联通工程”,争取到“十三五”期末贵州休闲健身人均场地面积达到人均2平方米以上,争取制定出“国家生态体育公园”建设标准。

  在体育业态发展上,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借力使力,借助外力发展贵州体育,推动体育与文化宣传、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促进体育信息、体育旅游、体育养生、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融合发展;努力探索组建体育产业集团公司,形成龙头带动作用,产业规模和集群效应,推动山地民族户外运动快速发展。

  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我们的目标是2020年实现产业总产值450亿元,2025年达到800亿元。同时,在省体育局现有技术力量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组建贵州体育学院,在体育教学、科研、特殊人才、竞技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当代贵州 :跳出体育谋划体育,依托其他产业发展体育,理顺机制体制是前提。“七大体育行动计划”也把“实施体育管理改革行动计划”放在了第一条,可见其重要性。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具体有哪些内容?

   张玉广 :管理体制改革是否顺利、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全省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我们将根据省委改革办的部署,加快理顺政府体育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益性赛事,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办。

  目前,各地正在优化职业俱乐部发展环境,完善职业体育的政策制度体系。鼓励拳击等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加大足球改革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贵州足球俱乐部等做大做强,构建由政府扶持、协会监管、联盟市场化运作、俱乐部法人独立运营的职业体育运行模式,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责任编辑/姚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