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契机,精耕细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的大健康产业发展之路
16.10.2015 10:34
本文来源: 贵州地方新闻网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从9月8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大健康大讨论”专题学习活动,对什么是大健康产业、黎平大健康产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大健康产业、黎平大健康产业的优劣势何在等进行深入讨论。形成了全县上下关注大健康、发展大健康的态势,进一步理清大健康产业发展思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围绕对“医、养、健、游、食、管”为支撑的大健康产业进行讨论,结合县情、镇情,提出一些适合今后发展的思路,立足大健康产业,必定助推地方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在经济新常态下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剖析县情,准确把握黎平的发展定位和目标 黎平地处老少边穷地区,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长期以来,受交通瓶颈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差、起步晚,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城乡面貌落后,改善民生、同步小康任务十分艰巨,加速发展、赶超发展是我县当前最重大的任务。同时,黎平是地处“侗疆腹地、三省接边”区域的国土面积大县、人口大县,是珠三角地区进入贵州的第一站、第一区、第一城,最大的具有排他性的优势是不可复制的、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文化旅游产业,最有发展条件、发展基础的是绿色农业,最有资源整合优势的是区位特点。因此,把黎平未来的发展定位为“三建成一打造”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个性特点。努力把黎平建成黔湘桂交汇的区域中心城市、面向珠三角的绿色食品基地、面向全球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是泛珠三角经济区进入贵州的大门户,是东南沿海进入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的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区,黎平县肇兴镇作为该示范区的核心区,将成为粤港澳休闲度假的大公园、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有机绿色食品的大菜园。黎平县将依托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打造大健康产业示范先行区,努力把黎平建设成为黔湘桂交汇的区域中心城市,面向珠三角的绿色食品基地,面向全球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把自身打造成休闲养生、康体养生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大健康综合体,使之成为群众创业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深入学习讨论,提升思想认识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大健康大讨论”专题学习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我镇“大健康大讨论”专题学习活动分专题学习、集中讨论和撰写学习讨论成果三个阶段,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集中讨论、专人总结等方式进行。镇党委书记同志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组织集中学习、集中研讨,做到真学、深学、常学、反复学,并组织镇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围绕对“医、养、健、游、食、管”为支撑的大健康产业深入开展讨论,深入交谈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意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条件以及方向,深入反思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不足等,以促进大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让黎平成为侗乡大健康示范区建设的先行区。此次“大健康大讨论”专题学习活动共组织30余场次集中学习讨论,参与人员达800余人次。 抢抓契机、精耕细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的发展之路 以生态农业、生活体验区为龙头,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在当今社会,由于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密度增加,绿地面积不断减少,待在噪杂的大城市中的人们,面对环境的恶化、生活节奏的紧张、社会竞争的激烈,渴望回归自然,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式农家生活。立足镇情,科学谋划布局,拟在我镇岩寨、下温、洪州、小寨等公路沿线村寨打造一片3000余亩的生态农业、生活体验区,种植一批适合四季生长的瓜果、蔬菜、花草、中草药等,规范管理,提升科技含量。充分利用20余千米长的洪州河、10余千米长的九江河水资源,加强河道治理和河鱼养殖管理,水美鱼肥为生态农业添彩。同时做好相关配套服务,突出劳作、吃住在农家,让该区域成为集生态休闲、文化品位、农业旅游服务、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旅游形式。让游客走进来、留下来、传播开来,提升他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领,着力发展“精品、特色、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对全镇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区域布局、产业规模进行科学合理规划,避免了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围绕“一村一品”规划布局,着力打造潭洞-草坪沿河村寨河鱼养殖、潭洞(岩寨、下温、洪州、包寨、六爽)茶叶种植、仁里(江口、阳朝)油茶种植、六爽钩藤种植、侗村救寨牛羊养殖、洪州平架香菇种植、阳朝茯苓菌种制售等产业示范基地,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工作力度,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为“三农”发展添助力。 以农村土地流转为抓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前社会,传统的分散种植模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民将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土地及时流转出去,让经营有方、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的种植大户能及时获得土地耕种,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农业产业。目前,全镇已建成规模化基地:油茶基地2000余亩、苗圃基地80余亩、香菇基地20余亩、钩藤基地700余亩、茶叶基地1000余亩、牛羊养殖基地800余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质量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安全高效。 以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为基石,项目资金和社会资金相结合,加快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充分利用国家传统村落项目资金和其他扶贫帮扶资金,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着力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平架侗寨。引入企业,对平架的山地、田地、河流、居住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利用社会资金加强村貌环境、旅游开发等软硬件设施建设。成立农业合作社,发动群众以田、地、山等资源入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发展牛羊猪、香菇、木耳、灵芝等种养殖业,为旅游提供富足、价值高的生态产品。投入资金,加快洪州琵琶歌的传承和保护,以及认真收集、梳理好红军在洪州的史实和典故。充分运用已蜚声在外的洪州琵琶歌和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宣传,广泛邀请各地游客到洪州体会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使生态乡村文化旅游成为群众增收的路子。 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筑牢生态环境红线。认真梳理各领域的造林绿化项目,整合造林绿化投入资金,调动群众、企业力量广泛参与造林绿化工作,形成共同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强大合力。因地制宜,在发展杉树、松树等传统林业中,大力发展核桃、油茶等经济附加值高的林木,在造林绿化、优化生态的同时,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通过积极发动群众,及时兑现项目奖补资金,每年新增造林面积12000余亩以上,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一个富有的天然氧吧。 以新型工业化思路为指导,强力推进硅冶企业异地技改项目建设。自2003年洪州第一家硅冶企业建成投产以来,先后有七家在我镇内投资建厂生产,我镇是州、县的硅冶工业区,2013年至2014年,根据国家环保指标要求,淘汰了10余台落后产能和环保不达标的硅冶炉,异地技改了利南硅厂,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环保设施最齐全的三台冶炼炉,预计今年8月份试投产,投产后年产值将实现4亿元,完成税收2000万元。利南硅厂投产将带动硅冶企业的发展,拉动产业发展,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困难,促进群众增收。
本文来源: 贵州地方新闻网
16.10.2015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