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多彩贵州”第六站:瓮安地衣的时间密码
5月,温暖湿润的太平洋季风吹到瓮安县城,处于亚热带地域上的动植物开始生长发育,地下的矿物质,也在暗地里酝酿着升华、结晶。独特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使得这里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极其的丰富。
6亿年前,这里出现了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地衣;明朝万历年间,朱家山原始森林中高大的楠木让瓮安和北京故宫取得关联;位于古驿道草塘镇,交通便利,明清时期各地商贾云集,文化繁荣,各地文化在碰撞和融合中沉淀,形成了当地的千年古邑文化。
5月22日,贵阳晚报“我们一起行走,发现多彩贵州”大型采访活动第六站,走进瓮安,探索“千年古邑文化”的秘密。
在这里,大家看事物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中美科学家曾到瓮安磷矿岩洞考察,发现了距今6亿年的地衣化石,发表了科学巨著,引起学界轰动,开阔了人们精神视野;
当地的美食家,在美丽的雨后,烟雾缭绕的山谷草地上、岩石处,发现了正在生长的地衣植物,将之做成了美食,犒赏着世人的味蕾。
在一部分人眼里,瓮安可能被认为是磷矿之都;而在另外一部分人眼里,瓮安是一座文化古城。(本报记者 侯川川)
瓮安山中的一块碎石,藏着的是地球从海洋走向陆地的密码——这里,有地球上最古老的化石标本“地衣”,它的“被发现”,瞬间从科学的角度,就把地球的陆地年龄从英国见证的4亿年,往前推了两亿年。
瓮安北斗山南堡矿区的磷矿岩洞,一个无意间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地球的了解,而这个跨度是6亿年。
北斗山兰堡矿区,距离瓮安县城约37公里,这里是成片的磷矿。距离磷矿不远的山岩上,可以看见粗糙的树皮上、裸露的岩石上,有一些颜色各异、形状像花瓣一样的斑痕,这就是地衣。5月24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袁训来告诉记者,虽然地衣的外表很不起眼,但它体内却蕴藏着一种“摧枯拉朽”的巨大能量,地衣是由1种真菌和1种藻组合的有机体,产生的地衣酸能够溶解石头变成营养丰富的土壤。
目前,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地衣改造火星陆面,期望未来能适宜未来人类居住。在瓮安磷矿中,就有6亿年前的化石,这些存在了几亿年的化石,把地球的陆地生命推算到6亿年前,而苏格兰在上世纪40年代发现的地衣化石,只把地球上的陆地生命定格在4亿年前。
一个大胆的想象在袁训来的描绘中呈现:6亿年前,我们的瓮安已经有了成片的山岭,陆地上的植物生命开始孕育,苏格兰还是汪洋一片。
2014年4月中旬,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再次来到北斗山,看见这里的峭壁下面,立有一块石块砌成的纪念碑。这块残缺的碑文上写着动物世界……无字天书,动物世界后面的三个字已经被风化,看不清楚。当地人猜测,这三个字可能是“黎明前”,碑文内容即是“动物世界黎明前 无字天书”,它似乎在向世人述说着过往的历史。
5月24日,远在南京的袁训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的10年间,他9次来过瓮安,缘由都是他的瓮安古生物群和地衣情结。
在袁训来的专业视野中,地衣是一个潜力很大的生物资源宝库。在欧洲,地衣曾被用于日用化工香料和传统衣物染料中;在中国,一些地衣种类作为传统药物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民间,长期食用地衣的某些种类,有些地衣被视为天然珍品。
袁训来告诉记者,瓮安的矿产资源丰富,在国内地质界已不是新鲜事,大量的古老生物群化石伴随着矿石存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科学家纷纷来瓮安调查探秘。“瓮安生物群”被人发现后,众多地球早期生命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都盯上了这个地方。
据了解,2005年,袁训来在瓮安北斗山进行矿业勘探和标本采集。在兰堡矿区一面高约300米的岩壁底部,袁教授和助手采集了1000多块化石标本带回南京。经过切片,然后放在高倍显微镜下,其中3块在生物显微镜下呈现出“令人惊奇”的网格状地衣剖面,许多蝌蚪状真菌丝状体环绕着球状蓝藻,部分丝状体还与梨形的真菌孢子相连,整个形态结构与现代地衣非常类似。这一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使已知最早的地衣化石的地质记录再次向前推了2亿年,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张仁东 侯川川 邱宏卫)
“发现多彩贵州”
■瓮安菜谱
地衣做成的特色菜:“情人的眼泪”
瓮安当地人,用雨后草地上、岩石上出现了地衣,做成了当地的一道特色菜——凉拌地木耳,又称“情人的眼泪”。
在瓮安当地一家餐馆,菜单上一道“情人的眼泪”引起大家的注意。当服务员将这道菜端上来时,大家的眼神由惊喜瞬间变成了失望。“这不是凉拌木耳嘛?”
店主张发勇似乎早就料到,他不紧不慢地向大家解释:这是一道凉拌地皮菜。地皮菜也就是地衣的别称,又称地木耳、地皮菌。地皮菜平常少见,雨后经常出现在不受污染的草地上,或者石灰岩喀斯特岩溶地区的岩石上,太阳一出来,这些地衣就消失了,采摘的时机只能在雨后极短时间内。如同少女不期而至却又消失很快的眼泪,所以就把这道菜称作“情人的眼泪”。
“情人的眼泪”食材的来源比较困难,但做法极其简单。一般将地木耳清洗干净后,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捞出沥水,装盘,加入精盐、酱油、葱花等,再淋上麻油拌匀即可食用,吃起来味道与凉拌海带丝略同。(市民记者 濮伟)
瓮安秘制酸辣味:酸味瓜豆汤
瓮安的地衣产生的地衣酸,拥有溶解石头的神奇力量。不过当地也有一道特色菜——酸味豆瓜汤,它的酸性能瞬间抓住食客的味蕾。
毛祖平是当地一酒家的厨师。毛祖平说起酸味豆瓜汤的特色就在于酸,与其他酸不一样,毛祖平所用的酸,是用西红柿调制而成的。选好西红柿后,用刀切开呈瓣状,然后装入密封的容器中,三天之后,西红柿的酸就会完全被发酵出来。这时,再将这种酸倒入煮好的素瓜豆汤中,经过半个小时的入味便成。而辣椒蘸水便要选择长不过4寸的小辣椒,放入锅内,小火干炒,直到水分被完全蒸发,然后再放入杵窝中将其捣碎,配上蒜泥、味精及葱花等佐料。
经过酸汁浸润的豇豆和小瓜脆爽可口,加上辣椒蘸水的热辣,融合在一起,辣得十分劲爽,一酸一辣,极为可口。
“酸味可以开胃,辣椒可以提神。”毛祖平说,瓮安人喜爱食辣,在忙绿了一整天后,一碗酸素瓜汤下肚,酸汤开胃,辣椒解乏,成了所有辛苦操劳的人们最大的乐趣。(本报记者 邱宏卫)
“发现多彩贵州”
■市民随笔
民谣流传千年 蕴含神秘财富
如今,就在袁训来教授发现地衣化石的地方,崛起了一座座磷矿,成为一个矿区,瓮安也因此得名“磷矿之都”,而这一现状曾出现在一首在当地流传千年的民谣之中。
“石笋对石鹅,脚踏乌江河,哪人识得破,金银用马驮……”5月23日,在瓮安兰堡矿区内,一位80岁的老人刘德军唱起了这首从自己祖辈口中流传下来的民歌,他解释,歌词的前两句讲的就是兰堡矿区的环境,后两句指日后此地金银满地。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寻宝人梦埋深山,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首古民谣终被验证,在历代寻宝人埋骨的“磨坟(最早发现磷矿地址)”,发现了中国储量最大的磷矿,并崛起了1000亿元的磷化工业区。
磷矿的发现给瓮安增添了几分神秘,18年前,黔南州悬赏100万破译的“黔南六大之谜”,这首歌位居第一,至今无人能解。
我在想,在这古民谣中藏着的智慧,也许就是瓮安的神秘所在。(市民记者 万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