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高考”?

04.06.2014  20:34

古人如何“高考”?

 ——探访独山奎文阁考棚核心提示

奎文阁

古时的考生就这样参加考试(何仕银演示)。

修缮考棚。

打扫考棚。

考官“办公室”。

莫友芝当年的答题卷。

莫友芝试卷批语。

     核心提示

    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现在的高考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监考制度,那么古人如何参加人生中极为重要的考试?他们的考场是什么样子?考试是否也有作弊?5月30日,我们走进独山县奎文阁考棚,在当地历史文化研究专家的讲解下,看古人如何“高考”?

     考棚:单人单间考试

    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直到考试结束。

    考棚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奎文阁考棚就是独山童试的考场。在古代,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独山县历史研究专家何仕银解释,童试是最低级别的考试,相当于现在的中考。经过童试选拔后,才能参加乡试,乡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了。

    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晋升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

    童试又分为县试、府试、院试,奎文阁考棚应该属于童试中的县试。考棚位于奎文阁的后院位置,有单独的考棚通道,由一道门和围墙将其隔离成独立的别院。

    奎文阁又叫文昌宫,史学家推测,文昌宫毁于咸丰战乱时期(1855-1861)之后。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在当地乡贤杨维藩(字价臣)倡导下,在原处建奎文阁。

    从奎文阁侧门进入,有一条近两百米的通道,通道被围墙封闭,两旁古树参天。走完通道的右边,就是一个月形门,门头写着“考棚”两个大字。大门两边挂着两楹联为:“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号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进入考棚后,正中是主辅考官的座位,两旁分别有7个“号房”。

    何仕银解释,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叫“号房”,里面的监考很严,考生进入考棚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直到考试结束。

    “号房”很狭窄,只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木板当作写答卷的桌子,下面的当椅子,其它没有任何遮掩之物。到了晚上睡觉将两块板一拼当床。

    此外,如果天冷,考棚里还为考生准备了一盆炭火、一枝蜡烛。炭火既可以用来取暖,也可以烤热干粮。因为考生考试期间与外界隔绝,吃饭问题得自己解决。而监考官,只管考试作弊,至于考生在号房里的其它动作,监考官一概不问。

    奎文阁考棚的考试是童试中的县试阶段,通常由知县主持。县试的考试资格要有5人保举,其中有4个平民,1个秀才作保,才能参加考试。而府试则要6个人保举,4个平民,2个秀才。

    试期多在2月,考四到五场,内容有八股文、诗赋、策论等,考试合格后才可应府试。府试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考试内容和场次与县试相同,试期多在四月。府试合格方可参加院试。院试合格后称秀才,方可进入官学和正式参加科举考试。

    在古代,人们认为未取得秀才资格的,还算不得读书人。在奎文阁正门前,就有一座桥叫功名桥,必须要考有功名的人,方可从上面经过,其他人则只能从两旁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