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夫妇海外传播中医文化
马寿椿夫妇去年在澳洲讲学,与澳洲针灸学会主席合影。
“那个班有来自全球的专家、学生。每次上完课后,都是经久不息的掌声。作为中国人,我很骄傲,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精髓征服了国际上挑剔的专家学者,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马寿椿
他快60岁了还回国攻读医学博士,70岁开始探索用中医疗法攻克癌症难关。她50岁开始在西雅图攻读中医硕士,70岁了还想在古稀之年再读个中医抗癌的医学博士。
从学习字母开始,到读完医学硕士、博士,马寿椿夫妇的经历,堪称一部感人至深的励志小说。
不会英语的中医教授
美国西雅图的马氏针灸诊所,马寿椿、李兰夫妇正在给病人做治疗,动作流畅而沉稳。
马寿椿回忆,他们一直对学医有浓厚兴趣,成为民间医治伤寒的高手施济民先生的弟子后,跟着老师学伤寒论,免费看病救人。年轻时的这段经历,为他们夫妇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
1980年马寿椿考上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主攻伤寒论。毕业后分配到重庆中医研究所,负责开办中医学习班。李兰也不甘落后,自学了教育学本科专业。
1984年重庆中医研究所来了7名外国人,他们是美国西雅图东方针灸医药学院(非盈利性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当时马寿椿作为代教老师,教他们中医。第二年又来了8名师生。
“干脆请重庆的专家去西雅图讲学。”当年,马寿椿收到邀请函,邀请他前往美国西雅图讲学。
“我中学学的俄语,研究生学的日语,完全不懂英语,有多少个字母都不晓得。”马寿椿回忆当年的情形还觉得很好玩。
1988年马寿椿还真去了西雅图东方针灸医药学院。“上课的时候,一个略懂中文的中医在讲台边做翻译。”回想起当年的艰辛,马寿椿微笑着的脸上,眼泛泪光。
中医针灸在当地获认可
慢慢过了语言关的马寿椿,在学术上的影响力也起来了,学校的老师又推荐他去德国讲学。
“那个班有来自全球的专家、学生。每次上完课后,都是经久不息的掌声。作为中国人,我很骄傲,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精髓征服了国际上挑剔的专家学者,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马寿椿有些激动地说。
1991年,李兰到西雅图时,刚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当时她已经46岁了。在社区学院学习语言后,1995年李兰考入西雅图东方针灸医学院中医针灸研究生专业,3年后拿到硕士学位。
后来,马寿椿和李兰夫妇有了自己的马氏中医针灸诊所。由于他们医治了大量疑难病症,中医针灸甚至纳入了当地的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1996年马寿椿获得华盛顿州中医针灸学会年度风云人物。
他59岁回国读博士
2003年东方针灸医疗学院在俄勒冈州的博士班开学了,学院希望他能去给这些博士讲课。
“当时有很大的压力,因为这些人很多都是老师,一般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基本上没有用。”马寿椿后来才知道,这个博士班已经赶走了三位老师。为了给博士们讲好课,他花了很多时间备课,没想到一堂课下来,学生纷纷给出了5分。
“我可以给博士生上课,我为什么不能拿博士?”马寿椿决定不讲课了,他要考博士,而这时的他已经59岁了。
2003年马寿椿以专业满分,其余课程90分以上的好成绩,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攻读博士,三年后拿到了中医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回来后,我开始反思我学习的东西,想一想今后该干什么。”
70岁探索中医抗癌难题
“虽然我们身在海外,但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不能丢,我们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虽然今年已经72岁了,但是马寿椿说,他新的人生目标才刚刚开始发芽,他向世界难题癌症发起了挑战。
尤其难得的是,他提出了“癌在三焦”的理论,由此总结出独特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世界难题癌症治疗有较大的突破。
“如果重庆有医院想研究中医抗癌,我愿意回来,和大家一起交流,积累经验。”马老说。
而妻子李兰也是古稀之年,她说,她还想再攻读医学博士,如果有癌症方面的专业班,她一定会去报名。重庆晨报记者 徐菊
■人物
上个世纪40年代,马寿椿、李兰夫妇出生于重庆。1988年马寿椿应邀前往美国西雅图讲学,1991年李兰前往西雅图读书。1996年马寿椿获得华盛顿州中医针灸学会年度风云人物。夫妇俩为传播中医文化,做出了毕生的努力。
■语录
“作为中国人,我很骄傲,我们做的事,可以证明中国人在自己的专业里,也很优秀。”
■对话
重庆晨报:你们都到了古稀之年,没有想过停下来享受人生?
马寿椿:我这辈子,如果还要做点事的话,就是回重庆,帮助家乡患癌症的父老乡亲。
李兰:如果有一天老马回渝,用毕生所学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我一定支持他完成这个心愿。
重庆晨报记者 徐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