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聊新书《问世间情》创作过程建议贵州作家写出有贵州色彩的作品

05.08.2014  09:21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程曦)“我想通过小说告诉读者,不要忽视了我们中国两亿九千万的打工群体。他们进城打工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改善过去贫穷的命运,是生存的需求,但实际上他们也有生活需求或者说爱情的需求、温暖家庭的需求。”8月2日,中国著名作家叶辛携最新作品《问世间情》来到贵阳参加第二十四届全国书博会,与贵州读者面对面交流新书的创作历程。

聚焦“临时夫妻”  关注打工一族的情感生活

在这本新作中,叶辛将目光从自己熟悉的“知青”话题上转移开来,转而关注“临时夫妻”这一特殊现象,将创作视野转向外来务工人员的情感生活。

其实在很早之前,叶辛就已经从不同的渠道听说过很多关于“临时夫妻”的事情。十几年前,叶辛去广西南宁参加一个作家采风活动,第一次听说在南宁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存在"临时夫妻"现象。即一起打工的男女下班后住在一起,像夫妻一样生活,但实际上,他们各自都有配偶,配偶或是留在家乡务农或是在别的地方打工。

逢年过节,这些‘临时夫妻’就各自回家探亲,但过完春节假期,他们重新进城打工,还和临时配偶一起生活。久而久之,很多‘临时夫妻’一起生活十八大召开以后的时间反而比他们和配偶一起生活的时间更长。”对于这种现象,当时的叶辛总觉得不过只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生活的支流,没有给与太多的关注。

直到去年“两会”,一个叫刘丽的洗脚妹当上了今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当时消息一出,网络沸腾了,舆论热闹了。谁也不曾想到,一个洗脚妹竟然当上了人大代表。在一次记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向刘丽提问,问她:“你作为一个打工者的代表,你怎么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你想给政府提什么建议?”刘丽很从容地说。我要呼吁政府关注打工一族的临时夫妻现象,这样一种现象多了,会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第二天,各大媒体都报了这个消息。之后,全国妇联公布了一个数字,据其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群体中,"临时夫妻"不少于10万对。当时,看到相关新闻的叶辛坐不住了。此刻的他才发现“临时夫妻”现象已不再是自己曾经所认为的只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生活的支流。

据我所知,中国从十六岁到六十岁的打工群体一共有两亿九千万,两亿九千万不是一个小数字,我们不能忽视了这个群体。”在叶辛看来,农民工之所以会抛家弃子、远离家乡,一个人独自在外漂泊,辛辛苦苦的挣钱,不过也是为了改善过去贫穷的命运。“这是人生存的需求,但实际上他们也有生活需求或者说爱情的需求、温暖家庭的需求,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了打工一族的这些需求。

意识到这些,叶辛下定决心写一部关于"临时夫妻"的作品,希望通过他的作品,让社会关注更多的“临时夫妻”这一特殊现象,关注打工一族的情感生活。

曾到贵州人在上海经营的电器厂收集素材

要写书,第一步肯定是要收集好素材。当时的叶辛年纪已不小,不可能再去体验打工的生活。思来想去,叶辛决定求助自己的贵州老乡小范。

小范是贵州凯里人,也是一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博士,1997年在上海创办了一家电器厂,目前电器厂已有1000多名员工,很多都是外来的务工人员。”在叶辛为寻找素材纠结的时候,他想起了小范,立刻去了小范的电器厂,分别和厂里各个层次的员工代表聊天,还跟着厂里的几个年轻人去看了他们居住的城中村的实际情况,获得了很多素材。

建议贵州作家写出有贵州色彩的作品

在叶辛介绍了自己的最新作品后,一位叶辛的资深书迷迫不及待地与偶像交流起来。“我本来在铜仁看孙子的,听说你在贵阳,我特意赶了回来。你的主要著作我都读过、感受很深、记忆难忘。”这位白发苍苍的书迷名叫宋科炳,今年已85岁。他说,自己之所以喜欢叶辛的著作,就是因为觉得叶辛写的书接地气,立足于人民之中。

对于老人千里迢迢赶来的举动,叶辛很感动。“认识我的人大都知道,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我在贵州工作生活了21年,也在这里开始了我的文学创作,贵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当谈到对贵州本土作家有什么建议时,叶辛说:“贵州有很多优质的自然资源、民族资源、文化资源,我觉得贵州的作家一定要立足贵州这块土地,发掘我们贵州大地上好的东西,写出有贵州色彩的文学作品。

相关链接:

叶辛:中国著名作家。1949年10月生于上海。1969年,叶辛从上海去贵州山乡插队,1979年到贵州省作家协会工作,其间担任省作协副主席、《山花》杂志主编。1977年,叶辛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30多年来笔耕不辍,已出版百多部书,其代表作有《蹉跎岁月》、《家教》、《孽债》、《恐怖的飓风》、《三年五载》、《华都》、《客过亭》等。1990年,叶辛调回上海工作。

问世间情》:讲述了外来务工人员索远与“临时妻子”麻丽以及原配妻子但平平之间的故事,聚焦了长期离家在外的打工族群的“临时夫妻”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家庭、伦理、社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